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孩子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其中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到底怎么做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哪,这里把平时看到听到的一些方法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1.不要用"儿语"和孩子说话
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的奶声奶气很好玩,用孩子说话的方法和他/她说话,其实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发音和语言发育,反而会让他把错误的发音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不易纠正.比如把"吃"说成"气"...
2.好孩子夸出来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但要注意表扬的事情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表扬.比如孩子今天饭吃得好,就要说:"孩子今天饭吃得真快!妈妈真喜欢啊!"诸如此类的,而不是光说“孩子是个好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对了。但是也不能只夸奖而不批评。
3.不要当着孩子和客人面前批评孩子
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客人面前总说:“我家孩子一点不乖!”“我家孩子没你们聪明!”,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批评孩子也要单独和孩子说,并且就事论事,而不是乱翻老账。
4.培养孩子良好的秩序感
家里的东西不要乱堆乱放,孩子的玩具衣物最好用整理箱分别放好,大一点的孩子在玩好玩具后,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可以在整理箱上贴上标签,画上图案告诉孩子,这个应该放什么。
5.不要阻止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在一个阶段会喜欢摔东西,或者乱翻东西,那不是孩子调皮,而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手探索世界哪。他想知道东西掉下去会怎么样,会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妈妈不要粗暴的阻止孩子,有条件的话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哦(有危险的除外)
6.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开始抢调羹的时候,在他开始扒小碗的时候,就应该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尝试吃饭,哪怕他把饭撒得一地。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不好就由妈妈代劳,一来不利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二来过了这个阶段,你再想让他学,他也不愿意学了。关于这点,妈妈要做好在后面收拾的准备,那可比自己干累多了,特别是赶时间的妈妈要注意哦!
7.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要和孩子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就不要总用权威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比如,让孩子拿双筷子,说:“孩子,请帮妈妈拿双筷子来好吗?”是不是比“去,给妈妈拿双筷子来!”好多了哪?孩子拿来以后,不要忘了说“谢谢,孩子真能干!”
8.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妈妈多带孩子出门,注意让孩子和碰到的邻居或熟人打招呼,如果孩子比较害羞胆小,妈妈可以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以身作则,再让孩子学习模仿.鼓励孩子和陌生人说话,回答别人的问题,孩子有了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这里也要注意安全问题,这点俺也比较困惑)。
9.鼓励孩子和同龄人玩耍
孩子在和同龄人玩耍时,可以学到许多与人相处的技巧,学会分享和关心.所以多让孩子出去和同龄人玩耍或者邀请孩子的朋友们到家里来,在孩子们闹纠纷的时候,尽量让他们学着自己处理,大人不要过多干涉.当孩子想要别人的玩具时,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玩具去交换,当孩子的玩具被抢走时,鼓励孩子们一起玩某个喜欢的玩具或者轮流玩,培养孩子宽容和博爱的精神,而不是当个小吝啬鬼。
10.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1岁开始孩子可能就渐渐有了性别意识,注意不要"性别错位",不要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的样子,穿女孩子衣服,玩女孩子的玩具,反之亦然,否则成年后可能引起心理障碍.还要注意妈妈在男孩子面前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