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干吗非要把下乡解读为受苦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3-24 08:38:15

  为了能让学生写出“感人泪下”的作文,广州首届“市长杯”中学生作文大赛近日组织了“感恩教育亲子之旅”———广州一所中学30名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来到从化体验艰苦生活。

  近年,对城市孩子娇嫩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让城里孩子到乡下去吃苦,很有些时髦。但是,下乡、吃苦、感恩及作文之间的因果关系却远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想象的与实际的情形可能千差万别。

  今天城里人说“到农村去”,与当年下乡知青提出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隔了一个时代,换了理解。城里孩子之“到农村去”,到底是去最偏僻贫困的农村去,还是到庄园去摘摘草莓吃吃农家菜?本来是准备体验农村艰苦生活的,结果也可能是“事与愿违”,正如新闻中所说的:“本来以为吃番薯、芋头、花生这些简单食物”,热情的农家却端出鱼、蛋之类的食品,不由得让家长失望。就算农家真拿出“简单食物”,由于城乡理解的“倒错”,城里孩子也不一定觉得这样的生活就是苦的,相反,他们可能作出“后现代”的解读———这才叫“有机食物”、“生态食品”呢。

  更重要的是,一些城市孩子下到农村时,他们带去的不是心灵,甚至不是眼睛,而是让相机代替眼睛,或者想法简单,当它是一次郊游踏青,一次对“石屎森林”的“逃离”,一次对“灰霾空气”的“突围”。他们的这些想法,已经与下乡吃苦没有什么关系,相反,他们可能觉得乡下其实挺好的。

  当然,今天仍有相当多的农民,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苦苦劳作支撑着一个家,支撑着孩子在城里读书的费用,其间也有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心灵肯定会受到震撼,化为文字足以“感人泪下”。但如果没有深入的采写,恐怕学生回城之后,恐怕只能“为赋新辞强说愁”了。

  说起贫困家庭,在今日城市也有不少家庭,他们的生活即使白描出来,也能感动世人,倘若城市的孩子愿意走近他们的话。我的意思是说,“感人泪下”的作文,其实已经与下乡没有必然联系了。在网络时代,如果只是为了“感人泪下”,那很容易,上网找一些故事也可以达到目的。在高考的作文中,有考生为了“感人泪下”,还编出家庭悲剧呢。可见,“感人泪下”的作文未必是好文章,有时也可能造假。

  文章不“感人泪下”就不好么?不一定!鲁迅的农村题材的文章《故乡》是“感人泪下”的,而更多的是思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人类学的经典,却没叫你流泪。如果让学生多角度解读下乡,或许作文教育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的学生对这个世界会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让城里学生下乡是好事,但不要刻板地规定学生对下乡的“解读”,如此幸甚。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