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发言人曹清尧在其博客中倡议:“我们可以将每年植3~5棵树的成本折算成钱,比如说20元左右,交给国家,由国家统一安排专业队伍到国家最需要绿化的地方植树或管护林木,这样既可满足大家的愿望,也解决义务植树尽责率低的尴尬。”(3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曹清尧的建议初衷良好,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招来一片反对声。笔者认为,这暴露出三重危机。
其一、精神号召的无力和焦虑。我们知道,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但时至今日,仍有四成公民未履行植树义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义务植树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即便不植树亦无后顾之忧。当义务植树成了无关痛痒的宣言,捐款植树的倡议无疑很苍白。其二、植树造“零”大行其道。多年来徒有形式、不顾所种树木成活的“义务植树”活动,已大大挫伤公民的植树热情。其三、善款使用机制不透明,令公众怯于捐款。缴纳20元履行植树义务,对许多人来说并非难事,网友之所以大加反对,正缘于公众对善款能否善用充满怀疑。比如有网民称,如果真用来植树,我愿意,但你敢保证都用在植树上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