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康洪雷(电视导演,作品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仅仅是认识。但我对他却有一种敬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不在于多么熟悉,有些尊重是先天注定的。仅仅凭借他传达给你的信息,就值得你去对这个人保持足够尊重。
我尊重康洪雷,有充沛理由。我觉得他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为他的作品始终有一种庄严感。而在我们影视圈,这种庄严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被遗忘或丢落。庄严二字深深种植在康洪雷作品的字里行间和镜头深处,我有理由认为,也深深种植在他的生命之中。
看他的作品,一直想引用作家张承志的一个词汇:清洁的精神。为什么要把精神和清洁这两个概念相关联?他的作品可以得到最好的回答。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是很公开、很少个人目的性的,他甘心把自己的情感、命运、精神指向,和更广大的事物相连接。这更广大的事物,不一定非得概括成国家、民族、人民。我只是说,他在捍卫更多人愿意选择,愿意认同,愿意尊重的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规律。康洪雷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他对一些概念的呼唤,比如说,2002年把“激情燃烧”这样一个概念抛出来;今天,又强调“突击”的意义,看得出他的一以贯之。与更广大的事物相连接,使他的精神爆发力蔚为壮观。无论“燃烧”还是“突击”,他用这两个很猛烈的动词,在呼唤或惊醒人们的遗忘。
与之相反,在影视圈,我们也常常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有的人也试图去关心生活,关心他人的命运,但却有很多不磊落、很鬼祟的表现形态。他们故意把灾难和悲苦堆积起来,形成苦难的展览,消解掉浸泡在苦难当中应该诞生的一种庄严的精神。我看不懂这样的展览背后,创作者是怎样的表情。还有的人把苦难的书写,作为实现个人功利目的的卖点,这样的手段总让我觉得不清洁、不庄严、甚至是不道德。他们或者利用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或者利用历史发展中一些阶段性矛盾造就的心理,进行着不负责任的消解和解构,心态斑驳,行为诡秘,不惜制造各种坍塌,也不惜带来多大的破坏。这种现象,恰恰与康洪雷现象并存。
考察康洪雷的作品系列,会发现他一直拥有善良的建设性态度。他总要在他的作品当中,建树起精神的纪念碑,这个意义超出了简单意义上的批判。建树本身就是对他所建树的对立面最实质的批判,这样的建树显然高于那种简单的、情绪化的、带有个人目的的廉价批判。
他在建树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种整体性的历史批判。这个批判品格恰恰是宏大的,负责任的。是经过了冷静的理性积淀,经过了大量的经验体察,特别是经过了个人心灵的过滤或者反刍之后而诞生。最为珍贵的是,他也尊重了大众的筛选和检测。这种整体性的历史批判,也可称之为历史判断。这种做法是知识分子在今天所奉献的另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开放和精神相对自由的时代,发出批判的声音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越是在这样的开放环境和自由时刻,越是要对批判的声音提出严格的要求。要保持谨慎和警惕,防止信口开河,天花乱坠,防止宣泄的感官刺激。自由是有限度的,要谨防个人自由可能对他人的思想进行了野蛮侵略。发出任何一种批判的声音,必须要检验是否在负责任。
影视工作者,一旦利用和掌握了影视媒介,他最有条件和最广大的事物相连接。是奉献庄严、奉献清洁还是贩卖包含着个人功利目的相反的东西?这是摆在每一位影视工作者面前非常严峻的课题。康洪雷现象可以上升到一个高度:就是它对每一个从事影视工作的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本文是对北京社科院张西所做课题《康洪雷现象》的谈话摘要,本报有删节)
□张宏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