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临床心理学家杨蕴萍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危及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显得尤为重要。究竟怎样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主任杨蕴萍教授。
记者:请您从临床的角度,谈谈当前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的现状。
杨蕴萍:国内有关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心理疾患的发病率相关资料显示:约10%-20%的学生检测出有焦虑、抑郁和厌学以及睡眠和情绪障碍等症状。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中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是青年人。在门诊中我也发现,就诊的多数是青少年儿童。近年,我们开展了一项由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的攻关项目,对首都10家综合医院、3家“三甲”精神专科医院、几家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和10所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调查,发现主要的发病人群(指求助的就诊者)中学生人数排居首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困惑、思想和学业压力过大,以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情绪上的困扰。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对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重视不够,等到青少年儿童出现比较严重的行为异常或者出现过激行为的时候,家长才焦急万分。家长把子女易怒、发无名火、逆反行事都归结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正常表现,殊不知这些过激行为有可能是量变到质变积累的结果,在过激行为出现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情绪压抑、悲观、焦虑等表现了。
记者:当前学生的精神或者心理疾病大致有哪几类呢?
杨蕴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基本有四大类。第一类是注意力缺陷。近几年来多出现于小学生。
第二类是情绪低落。由于初中、高中学生已接近成人了,很容易出现焦虑障碍。在大人眼里,孩子的问题无足轻重,但在孩子自己看来,能不能被同学接纳,能不能融入班集体,别人怎么看自己,感觉别人是否在嫉妒自己、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等都是天大的事。这些事情处理不当,都会引发孩子情绪低落。
第三类是处理与父母关系的过程中积累的心理苦闷。初中、高中的孩子还有这样的苦恼:有的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但总觉得很多时候是父母一厢情愿,对自己的期望太高,自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有的孩子不被父母理解,不能跟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第四类是自信心不足与自我感觉不准确的问题。除了常见的学习、作业负担过重,考试竞争压力大导致的问题外,门诊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常常不能解决自我意识问题,就是相对的自信心和自我感觉的问题。比如,同样一件事情这个孩子觉得别人是在和自己竞争,另一个孩子就觉得无所谓。其实本来这件事是一个中性的信号,究竟怎么看取决于一个人内心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态度。这也通常与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追求完美、要求严格的父母可能就忽略了教导孩子要有弹性、灵活性,能放就放,能上能下。有的家长一片苦心,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不足,在孩子成长的黑板上涂得只剩下一种颜色,孩子不用家长提醒自己就能意识到什么地方没做好,而对于自己做得很好的地方却毫无感觉。孩子们很难找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而这些愉悦甚至是洋洋得意实际上是孩子们需要的。
记者:怎样才能及时或提前发现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
杨蕴萍:重在对孩子耐心细致的观察。
有些指标是可以确定的,比如一般的、常态的标准,如果孩子的言谈举止有比较大的变化,包括和他的同龄人以及和他本人以前的表现相比变化太大,就有可能出现异常了。
从理论上来讲,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是越来越懂事成熟。孩子逐渐和父母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时侯,如果一个本来内向文静的孩子突然和老师、父母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打滚;或者突然出现沉默少语、总是默默地远离人群等很明显的变化;或者突然不愿意去学校,成绩明显下降,和同学相处困难,周围人也感觉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这些行为就可能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征兆,需要找专业人士咨询。
以上都是客观的指标,直观指标就是看孩子开心不开心,有没有孩子的样子,和同学交往如何,睡眠、饮食等正常与否。除了这些直观观察外,父母、老师要多学点心理健康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疾患,培养发现问题的警觉性。另外,成人自己还要不断完善人格结构,做人要有弹性,能直面挫折,理性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些也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