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小文明"里有"大智慧"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3-12 10:04:35

  有了免费公厕,有些人未必珍惜。来去匆匆也罢,顾不得“儒雅”。也有人为了发发小财,顺手牵羊带点东西回去,聊以改善下生活。目前,武汉805座公厕免费开放已近一周,但不文明如厕的现象很严重,偷盗也时有发生,这是鲜明的佐证。

  当然,在武汉江滩的公厕,因为环境好,游人的素质也好很多。但我真怀疑,同一个人在环境不同的地方,素质会否保持同一水准?我甚至可以猜想,在环境好的地方保持觉悟,似乎也与人骨子里“怜香惜玉”的本能有关,倒并不一定是公德的力量体现了出来。

  那些在免费公厕里缺乏“小文明”的人,不见得都失去了公德意识。只是,他们的公德,在台面上易于保持,台面下就懈怠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这样?前段时间,有中国人骑在了美国人的“牛”身上时,因为民族大义的觉醒,大家都有了公德的顿悟。这恰恰就是因为颜面的刺激,为形象而追求公德,把品性放在台面上探讨,未必就注意到了公厕里的小毛病。

  印象中,我们并不缺乏公德的教育。但这种教育有时过于自欺,以为反复训诫,就可以陶冶出情操。人的小毛病哪有这么容易改?来去匆匆之地,如公厕;立于马路、广场的公共设施,如铜像,把这些当成身外之物,就不会懂得珍惜,这是人性里固有的一些缺陷。

  被训诫出来的公德,是脆弱的;依靠表现的公德,是外在的。人性里的缺陷,需要文化的熏陶、教育的酝酿,以化作“第二人性”,形成人的行为自觉。这样的公德才是可靠的,才能从台面走向台下,从马路中央走进公厕这样的封闭空间。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什么“公德概论”,而是依附于公民社会的价值引导。人要保持一种行为操守,必然有内心的追求,不是为着颜面表演给谁看。

  龙永图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次世贸协议的谈判完成以后,他在日内瓦某公园散步,于一公厕外受一妇女的请求,去厕所里看看她的儿子为何还不出来。龙永图进去后发现,那男孩因为不会用较新的抽水马桶,为了让水冲出来而在那里折腾了近二十分钟!一个小男孩都已经把冲厕所这种“小文明”当成了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谁会担心这里的人不善维护公厕里的环境?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