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讨论交流时表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好,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一条道升学的问题。”(据2008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
欣闻此消息,笔者不禁拍案叫好,喜上眉梢,为教育复归本位而喜,为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而喜,为中国未来的教育而喜。因为在应试教育依旧盛行,职业教育遭遇歧视,教育价值迷茫混淆的当下,好久没有听到这么朴实无华、“平庸渺小”的教育梦想了。静下心来细想,“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这句朴素的教育理想大有深意。
其一、这是教育功能复归的呼唤。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人的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生命个体发展的愉悦,走向自身的完美。最完美的教育应当是尊重学生发展意愿,顺应自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然而,看看时下的教育,价值尺度一片混乱,许多家长和学校急功近利,把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抛在一边,目光只盯在考试成绩上,而没有看到孩子其他更重要方面如道德、情感、兴趣、意志的培养。父母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希望就是通过教育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成为精英。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一种期待下艰难成长,最后往往事与愿违,成了高分低能的片面的人。据报道,广州市少年宫对1000个孩子的新年梦想进行了调查,选出最热门、最纯真的梦想。结果显示,永远不上奥数班成为很多孩子最大的梦想。由此可见,时下盛行的各种特色班、补习班、高价神童班等等功利性教育形式,不符合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是对教育价值的一种扭曲。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既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正体现了教育的这一要求。特别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更是急需一大批有着一技之长的劳动建设者。故而,尊重孩子的意愿,发掘学生的潜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乐于从事科研的去做科研,让乐于从事劳动建设的去当新时期的工人农民,这才是到教育功能的本位复归。
其二,“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的教育理想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变化,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就势在必行。然而,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存在着只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唯学历教育至上”、“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思想相当普遍。家长、学生仍然往“小学到研究生”这条独木桥上挤。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依然模糊,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以及就业方向等都不太了解。大多数初中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是上普通高中,主动选择上职业学校的比例很低,特别是在优秀学生中这个比例更低。这项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学生的未来发展取向,也反映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其实,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重要,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按1:1的比例发展,就是我国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重大成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的教育理想正好犹如一面旗帜,大力宣扬这一理念,可以增强职校生的自信心,增强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端正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打破普教“车水马龙”,职教“门前冷落”的怪圈。
再者,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
劳动创造了人,人离不开劳动。在将来,无论是科技尖兵,还是车间工人,无论是现代白领,还是普通农民,所有的工作者都是新型的劳动者,都要求有文化、有素质、有专长、有技能。一个国家对人才需求是呈“宝塔形”的,塔基为大多数居于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塔顶则为少数高精尖研究人员、组织管理者。人才结构有了这样一个合理的层次才能稳定,各自发挥最大的作用,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能劳动者也是人才。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都同样重要,同样光荣。
然而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头脑中形成一种“英才教育”的意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才能成为人才;在许多人眼中,职业教育是为那些考不上大学或者重点高中的学生准备的。久之,社会就形成这样一种偏执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观念: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重文凭学历轻实际能力。如今,许多学生和家长深受此种偏见毒害,错误的成才观、职业观已深入教育土壤里,唯分数论盛行,高考复读班火爆,技工荒现象,学历歧视等等就是例证。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就曾讲道:“我认识一个美国高中毕业生,凭成绩可以进哈佛,但他却选择进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比哈佛贵,据说世界上很多烹饪大师出自那个学校,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而在中国,我们的高中生几乎人人想上北大、清华、复旦,技术类、职业类高校是不会作为首选的。”他还坦言,“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一半以上的优秀高中生不想考北大、清华了,我国的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好”。
教育部长提出的“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正是一次对教育价值久违的溯本清源,是对社会错误人才观念的一次拨乱反正,犹如一盏清醒的灯,照亮了无数双凝重的眼睛和中国教育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