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重庆办事处的王老师,给重庆市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幼儿经典文化课。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3月7日《重庆晚报》)
2006年9月,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一个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的孔子,从此出现在了世人面前(2006年9月23日新华网)。尽管现在不少家长有意让孩子学习点国学知识,不少学校开始加强国学教育,每当国学课时,老师会让学生们欣赏孔子像,可显然,与“圣诞老人”比,孩子们对“孔子”的认知度要低得多,孩子们将孔子认作圣诞老人,正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对此,大人们完全不必感到奇怪。
“圣诞老人”对孩子们更有吸引力。现在国人过圣诞节日益流行,每年的圣诞来临时,商家张贴的圣诞老人图随处可见,商场外“圣诞老人”向孩子们分发礼物,商场内“圣诞老人”与孩子们互动。在孩子们心中,圣诞老人的形象由此深深扎下了根,这样,当见到留着胡子的“老人”时,将其认作“圣诞老人”也就很正常了。
而生硬的国学教育形式让孩子们反感。透过标准像,人们虽然看到了眼神温和的孔子,可这并没有帮助培养更多的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相反,一些家长逼迫孩子背诵《弟子规》等启蒙读物,一些学校国学课的生硬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对国学敬而远之。对国学生厌的孩子们,怎么可能从心里喜欢“孔子”?
将“孔子”认作“圣诞老人”不是孩子们的错,加强国学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一点国学,对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是极有益的,只是我们的教育要适合孩子的特点,要让孩子学得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