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生产一线上的铿锵玫瑰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3-07 09:41:16

  东北网双鸭山3月7日电 双煤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原双矿集团公司机电总厂)是双矿集团全资子公司,始建于1947年,至今已有61年的发展历史。公司现有机加、综机、铆焊、修理等14个基层单位,现有员工919人,其中女工147名。“三八”节前夕,记者来到该公司,走近生产一线的女工,了解她们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记录她们工作的场景。作为女性,她们以出色的工作和辛勤的付出,展现“半边天”的风采,赢得尊重。通过图片和文字,让我们感触她们勤劳的品性、朴实的作风、美丽的心灵……

  弧光闪烁 一芳独秀

  走进铆焊分厂厂房,耳畔顿时被震耳欲聋的噪声所笼罩,眼前烟雾弥漫,钢花飞溅,弧光闪烁。铆焊分厂70多名电焊工人中唯一的女性、电焊一班班长岳喜荣就在这里工作。

  现场,45岁的岳喜荣手持焊枪正带领两位男工蹲在地上焊接组件。耀眼的弧光过后,才能见到她相对瘦小的身影和清秀的脸庞。厂房内铆钉机的巨大响声掩盖了人的大声喊叫声,听不清在说什么,只能到厂房外交流。

  来到厂房外,站在门口旁,心胸豁然开朗。

  岳喜荣从事电焊工作已有26个年头了,是高级技师。1983年接父亲班时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到这里做电焊工,再就是到矿总院做护士。在机加车间工作的父亲想让她学一门技术,有一技傍身,就让她到铆焊分厂学习电焊。当时分配到这里学电焊的有5位女性,现在只剩岳喜荣一人,别人都跳槽了。“这里工作环境差,没人愿意干。如果当时做护士,现在最起码也是个护士长了。”岳喜荣笑着说。很难将印象中一身白衣、温柔细致的护士,与眼前这一身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粗犷豪爽女工联系在一起!仔细观察,发现岳喜荣还戴着金耳环。瞧,即便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掩盖不了她爱美的天性。

  去年初,焊接耙斗时,岳喜荣左脚被砸,造成开放性骨折,现在脚内还有固定钢板和螺丝钉未取出。

  一天在这里工作8小时,一个月休一两天,有急活儿时还需要加夜班。噪音、弧光、烟尘、一氧化碳,都对人体有害。耳背,习惯喊着说话;鼻腔里、吐的痰都是黑色的,回家眼睛流泪,这些都是职业病的症状。当时接触这项工作时岳喜荣也有怨气,考虑到学技术到老有依仗,就坚持下来了。后来逐渐喜欢上了这项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最重要的是能发挥技术水平,“爱岗敬业,不讲代价!”生性好强,从不服输的岳喜荣勤学苦练,技术过硬,成了这里的“大拿”。家务活儿自然是丈夫干得多,因为岳喜荣一年中至少有300天在单位,实在没时间。岳喜荣每年都带徒弟,清一色男子汉,一茬茬的,每一茬都有20多人。

  “我的师傅也是女的,到南方去了,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钱。今年我就退休了,也可以到外面闯闯了!”岳喜荣的话语间透着豪迈和希冀。

  吊车凌空 巾帼雄鹰

  姜珍贤是一名吊车工,与岳喜荣同在铆焊分厂。见到她时,她正在我们头顶上的桥式起重机操作室内,需仰望才见。看着距地面约6米的吊车在高处来回移动,她离我们忽远忽近,“飞”来“飞”去,感觉挺有趣,做吊车工一定很轻松惬意吧?

  有了刚才采访岳喜荣时的经验,我们在厂内相对僻静和清洁的办公室内等她。

  姜珍贤今年38岁,1990年毕业于原矿务局技工学校,在吊车工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8个春秋。她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做吊车工要求很高,工作难度大,条件艰苦。

  铆焊分厂是双煤机电装备有限公司的重要生产单位,主要生产煤矿用一吨矿车、三吨矿车,平时工作特别忙。吊车工主要负责吊矿车装配用各种材料、零配件。铆焊分厂共有4部吊车,5位吊车司机中有4名女性。

  “烟雾上升会聚到顶部,我在上面就是一个‘吸尘器’,熏得眼睛流泪,呛得嗓子难受;始终保持一个姿势,全神贯注,颈椎疼;烟雾遮挡,加上视觉死角,有时根本看不清位置,完全靠经验、技术和感觉;忙起来一上午都下不来一趟,想方便都不行,想告诉别人也听不见,不知道……”

  姜珍贤最害怕的就是断电——吊车因为惯性滑行,撞到东西;吊装的部件失去控制,有可能伤人;停电时间长,吊车又没停在登车位置,就得沿6米高、30厘米宽、70多米长的水泥吊车轨道梁走到登车位置,途中还要小心迈过固定轨道梁的压板螺栓,不然,一旦刮到裤腿很容易折下来。看来恐高症是绝对干不了这个的。

  姜珍贤可是块“香饽饽”,班组职工都愿和她配合,经常点名要她来跟着加班:在下面行走,不用为安全担心;抢急活能做到“稳、准、快”,无论吊什么,用大、小车控制非常平稳,定位很准,不用重复对位;动作快捷,省时省力,平均不到2分钟就能铆完一部矿车架体;若遇到过高的吊物时,不用挂吊钩和吊绳,她像穿针引线一样自己就能挂绳、摘钩;技艺娴熟,不用过多打手势;经验丰富,熟悉流程,部件提前吊装到位,打提前量,节省时间。

  为提高操作技能,姜珍贤苦练基本功,“吊车十不吊”内容,她能倒背如流;在活不忙时,她还找个水桶装满水,在空中来回吊放,定点、定高、过障碍、前后左右行走、突停、紧急避让等等。就这样,她的吊车技艺在不断进步。1998年10月,她参加了双煤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吊车工技术比武大赛,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了第一名。同年,又被评为公司“三八红旗手”。2006年10月份,双矿集团公司举办女吊车工技术比武大赛,姜珍贤凭着高超的技艺,一路过关斩将,技压群芳,用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吊水桶“定点吊放”、“过障碍”、“定位吊放”等过程,水桶里的水没洒一点,过障碍没有一次碰撞,以绝对的优势摘得了第一名。

  “我接受能力比较强,学东西快,织毛衣看几眼就会了。”性格活泼开朗的姜珍贤“自吹自擂”。姜珍贤也有短处,那就是她亏欠女儿的太多了,年仅6岁的小女儿总爱问她:“妈妈,明天为啥不能陪我逛街,你怎么总上班?”

  铣磨刨组 群芳争艳

  走进机加分厂,室内没有烟尘,明亮整洁,机器锃明瓦亮,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咔哒”声。随行的工会副主席张国民告诉记者,这里是样板车间。

  车间内的各种机床看得记者眼花缭乱,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我们成了彻头彻尾的外行。铣磨刨组组长金文君一一作介绍:“这是插齿机,用于加工齿轮;这是卧式万能升降台铣床;那是外圆磨床,精度达到几忽米……”

  铣磨刨组有13名员工,其中女职工8名,她们是生产一线的骨干和顶梁柱,是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团队。铣工主要是加工各种矿用设备的机械配件,如轴类、齿轮类等,大的工件长达2米多,直径达到20厘米左右,小的工件直径1厘米。磨工主要是磨削各类加工件的光洁度,用以确保设备组装时的精确度,工件要求非常精确,误差在0.03~0.1毫米。刨工主要是加工各种矿用备件的碰头、瓦架等。铣磨刨组的女工经常加班到晚七八点直至深夜,公司为此特地加了一趟午夜12时的通勤班车。家住七星矿的郭秀明凌晨3点就要起来赶通勤车,每天晚七八点钟才能回家。铣磨刨组去年以来完成39000多工时,超16000多工时,经她们加工的产品合格率达100%,优质产品率达98%以上。8名女工以特有的精心、耐心、细心,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铣磨刨组组长金文君1980年参加工作,一直坚守一线从事铣工工作。外表文弱,戴着一副眼镜的金文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研制的小内轮胎具能加工成批产品,既节省了找正的时间,又提高了工效。她的家庭负担很重,妹妹和小叔子都患有精神病,还有年迈体弱多病的母亲,但从未因此而影响工作。

  刨工刘玉梅是这个工种唯一的女性,她虚心好学,积极向老师傅学习和请教,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铣工赵伟、李继芳两姐妹在立铣和卧铣上工作,活多、任务量大,女同志干起来非常困难,但她们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在会战、抢任务期间,她们加班延点,与男同志一样风风火火地工作着。今年1月28日,一一O地质勘探队的钻井泵抢修管道时发生故障。当时雪大又逢星期天不通车,李继芳接到通知后徒步赶到单位,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优质的质量将配件加工出来。用户非常满意,李继芳为单位赢得了信誉。

  只要出现头发丝粗细的误差,就可能使价值千元的加工件报废。铣磨刨组的群芳们,以细节赢得了胜利。

  运筹帷幄 不逊儿男

  段文琪是双煤机电装备有限公司修理分厂的主任工程师,今年41岁,1988年毕业于辽宁阜新煤炭工业学校电气化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机电总厂修理分厂,从一名电气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主任工程师,这一干就是20年。她以辛勤耕耘和恪尽职守演绎着自己无悔的人生历程。

  双煤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是一个有着61年历史的老企业,曾经有过辉煌,但随着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个集机械加工与机电维修于一体的老企业也曾一度走入低谷。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加工精度下降、职工收入偏低、人才外流。原来和她同在一个技术室的七八名技术员,如今不是腰缠万贯就是另谋高就。企业走入低谷时,企业欠发工资达半年以上,也有人劝过她,离开机电总厂另谋发展,可她却选择了“不”。同行们都说她傻、死脑筋,她却说:“我学的专业适合这里,而这样的企业更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企业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担任主任工程师以后,段文琪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她常说:“技术容不得半点差错,质量更不许有一丝的迁就。否则,一是造成经济损失,二是给人身带来灾难,三是丢掉用户,砸了自家的饭碗。”在修理分厂,生产用料审批是她的权力,也是交人的好差事,可她却严把批料关,严格执行生产材料“用卡制”,大到铜板、小到铜螺丝帽,一切都体现在卡片上,施工者需凭“卡”到仓库领料。刚开始,工人有意见,认为她是“小抠”,找她理论。她就耐心地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并到现场实际计料,工人见她这么较真,计料准确,都暗地里佩服她的做法。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分厂节约材料达10000元以上。

  从修理分厂到百里矿区,几乎到处都留有她忙碌的身影、辛勤的汗水和踏实的脚印。

  下矿服务是一份苦差事,作为一名女同志到井下工作面处理质量事故,难度就更大了。可段文琪生来就性格倔强,只要是修理分厂维修的设备在矿井出现问题了,她都要亲自到现场查个究竟。2007年,东荣二矿一台185KW电机出现了问题,她知道后,二话没说,带领维修人员火速赶往二矿,可是,电机在井下工作面,需要下井检查处理。

  当时,矿里的工作人员和领导怕有危险都不让她下井。她着急地说:“我是来处理问题的,不到现场就是失职。”结果她硬是和用户一道坐上“猴车”到了采煤工作面。原因查明后,她又立刻返回到工作单位撰写事故分析报告和经验总结。

  她总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只要各矿送来急活,她就和工人一起加班,从不分双休日和节假日。由于过度劳累使她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痣疮和颈部甲状腺瘤,以至坐不下、站不住,吃东西吞咽受阻……可她一直带病坚持奋战在生产一线,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还配合工会组织姐妹们开展“巾帼建功”、“三项竞赛”、发挥女职工“四自”作用等活动。姐妹们说她越来越瘦,都劝她去医院检查一下,她说只是没休息好而已,就这样一直敷衍着。直到不能吃东西时,她才不得不做了手术,医生说再晚来瘤就癌变了。由于术后出院过早,她一直低烧,可她硬是用药维持着,拖着虚弱的身体,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作者: 张英扬 张 焱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