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音乐试点开设京剧教学,引发热议,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说:“‘京剧进课堂’是弘扬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此举措一出,即引发各种追问,“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为何不增加其他戏种?”“孩子们能否理解样板戏?”……支持与反对声并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之多的议论,是因为京剧进课堂触及到了民众两根敏感的神经:一是“弘扬民族精神”;二是素质教育。二者任取其一都可以引起层层“波澜”。只有找到这两个头绪才找到了解决京剧进课堂问题的着手点。
先说说“弘扬民族精神”。京剧进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无可厚非,那么我们就要明确,培养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担子由谁来挑——这个担子应该由我们的政府、教育机构来挑,决不能甩给学生。京剧要进课堂不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只应该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相关政府部门带来更大的责任压力。中小学京剧课教材的编写者之一,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就明确地说,“孩子能否喜欢京剧的关键是教师。”在政府部门方面,教育部将于3月份组织音乐教师培训工作,但北京市教委美体处副处长王军说,短期培训不敢奢望教师京剧唱功如何,每个教师都能开口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对京剧一窍不通。
现在,问题再明白不过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权利谁也无权剥夺;如果对京剧一窍不通的教师把“挑子”撂给学生,摆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份枯燥的负担。我们的政府、教育机构负有培养民族精神的重担,这个担子非他们莫属。因此解决中小学的京剧教育水平、提高政府对京剧教育的认识水平是解开这团乱麻的头绪。类似地,越剧进课堂、黄梅戏进课堂、豫剧进课堂、昆曲进课堂……只要有地方教育部门提出来,也可以迎刃而解。
再说说素质教育。京剧进课堂,之所以引起热议,还与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素质教育新举措,各方对素质教育的意见层出不穷的大背景有关。从素质教育角度看,京剧进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如何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对高中素质教育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时说:“我们现在推进素质教育,其实不是改革,更不是别出心裁,只是试图让我省的教育回归到教育规律上来。”教育的本意在于什么,它既非要培养应试的工具,也非培养能顺利就业的社会零部件,而是培养一个完整、健康的人。但是现实是,就业压力通过大学传到高考,通过高考传到中考,又通过中考传到小学生、初中生。在应试的重压之下,学校、家长、甚至学生本人都无心于各门素质教育课程、京剧课程也不能例外,京剧进课堂对要面对应试压力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负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京剧水平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但孩子们的兴趣则是观念问题,比技术问题要难解决。那么解决观念问题的关键在哪?学生应试压力的来源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减轻可以缓释就业对教育的不合理影响,让高考不再如此可怕。进而使高考引导、素质教育引导平衡发展。此时,京剧进课堂可能会得到真心拥戴,提高学生的兴趣,京剧课程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