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又一个时代结束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28 08:35:41

  前天,小说家兼电影工作者阿兰·罗伯—格里耶去世,享年85岁。根据媒体报道,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对罗伯—格里耶的去世表示哀悼:“他的逝世是法国知识界和文学界的重大损失。”萨科齐的这番表态,搁在其他国家,可能备极哀荣,搁在法国,就是寻常套话。

  法国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站在巴黎大马路上扔“法棍”,随随便便就能砸倒三导演俩作家,导演都是“新浪潮”,作家都是“新小说”,特深沉特拧巴特招第三世界文艺女青年爱戴。阿兰·罗伯—格里耶是其中的佼佼者,仅在中国,他的小说平均每十年就要再版一批,哺育着一茬茬文学青年的成长。

  十年一觉扬州梦。一茬茬文学青年折戟沉沙,日渐发福,混迹于各类媒体,冒充大佬。那些谁也看不懂的文学创作,宛若旧梦。作为谁也看不懂的小说的鼻祖(套用媒体说法“新小说教皇”、“新小说创始人”),阿兰·罗伯—格里耶,一个法国小说家,一个在法国也不招人待见的小说家,撒手西去,中国媒体给以超常规的报道,如丧考妣,只是表明,又一代文学青年顺利转型为握有“文化权力”的文学中年。

  和阿兰·罗伯—格里耶同时,香港女艺人沈殿霞去世。中国媒体推出的纪念版面,用词出奇一致———喜剧艺人、开心果。这是否是又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的媒体和评论者,都还没有这么想。

  在媒体关于沈殿霞的从艺生涯介绍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标签”:上海人。对于近半个世纪的香港娱乐、香港文化,沈殿霞与其说是“开心果”,不如说是“上海婆”,代表着香港人对上海的记忆,象征着腾飞时期的香港对上海的“想象”。

  俱往矣。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娱乐一落千丈,到今日,只能靠陈冠希吸引眼球。如今的华人文化世界,站在风头浪尖上的是海龟们。新一轮“上海想象”,掌镜者变成了李安、登琨艳等人。依靠国际资本,李安砸出了另外一个“上海女人”,不再是牙尖嘴利的上海婆、开心果,而是活色生香。沈殿霞去世,汤唯上位。同样依靠国际资本,登琨艳在不停“设计”着上海。

  阿兰·罗伯—格里耶死了,文艺青年们依旧会一茬茬成长;沈殿霞去世,“上海想象”依旧会在权力、资本、文化的游戏中轮番“变脸”。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一切,其实很隔膜。不隔膜的新闻发生在更近一天,作家浩然去世。

  他的读者遍布中国大地。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