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2月27日电 “政府在养老保障、合作医疗、济困救助等方面下了大力气,过去做梦都不敢去想的大好事,一件件都办到我们群众的心坎上。现如今,老百姓的生活那真是相当的幸福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这是近年来双鸭山市发展所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坚持民生为本、民安为要、民求为重,竭尽全力谋民利、解民难、保民安,积极推进发展成果惠及率,使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从加大城乡绿化、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出发,我市着力解决水、电、路、住房、医疗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网化公路、城乡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市供气供热、水网改造、垃圾处理以及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休闲广场、体育场馆建设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十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均增长16.7%、7.7%。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9亿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个人小汽车拥有量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24.4 %、15%、135.2%。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一边加快经济发展,一边围绕社会保障、扶贫救助、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平安建设“六大工程”,集中力量、加快速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007年,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00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135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9.7%和9.5%。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更是得到不断深入,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城、乡低保对象分别扩大到7.6万人和3.7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人数分别达到7.1万人和1.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万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先后向农村受灾群众发放救灾和救助资金3000多万元,救助农村重病群众1756人,资助1.9万名贫困生,“爱心助学”资金559万元,第二轮帮扶的1.5万户特困职工和贫困居民全部脱贫;以安全、信访、社会治安为重点的社会稳定形势日趋好转,平安县区达到75%。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好农村人饮工程、公路、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集中处理、清洁能源推广、植树造林等,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为广大农村群众送来幸福新生活。全市两年来共修建农村公路110条680.53公里,20453户农民安装了自来水,3000多户农民用上了沼气等清洁能源。有40个村修建了休闲广场并配备体育健身路径,建设村屯综合活动室30个、农村医疗服务站76个。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市90359名农村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一件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大事和实事,在承诺中转变为行动;在行动中转化为成果。
今年,市委、市政府承诺继续重点抓好“六项利民”行动,办好“六十件实事”。爱老护幼行动:推进社区老年人活动站和儿童福利院建设,对市中心区90岁以上老人和建国前参加工作的离休老干部给予适当生活补助,解决和保障全市孤残儿童正常生活。安居行动:抓好沉陷区治理工程收尾工作,棚户区改造面积力争达到100万平方米,解决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5000户。助学行动:启动城乡20万名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爱心助学长效机制,实现教育救助全覆盖。扶贫解困行动:确保1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500户城市贫困家庭基本解困。放心行动: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加强城市水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全市人民饮食饮水和用药安全。维权行动:实施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切实保障职工和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造福民生,温暖民心。如今,双鸭山市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动着、幸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