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新京报》报道,浙江部分高校出台了“学生无偿献血,便可获得综合素质测评加分”的政策,初衷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参与公益活动,这项政策却引发了争议。近日,浙江一些 高校悄然取消了“献血加分”政策,以免学生为获加分而献血。
据报道,北京某大学还曾发生过把大学生献血与学位证挂钩的事件。实际上,这不但是对义务献血的误导,也无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浙江某高校解释说,“献血加分”政策起因于无偿献血是相对易于“取证”的行为;政策主旨是鼓励学生养成承担社会责任的习惯。可见,“学生无偿献血便可获得综合素质测评加分”政策的制定,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也说明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尚缺乏更科学的方法。
笔者认为,考查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应该看重其内在表现,如果过分强调外在因素,就有可能导致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而那种刻意为之的假象,并不是个人素质的真实表现。不可否认,义务献血的确体现了一个人的公德意识,是造福社会的公益行为,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值得鼓励。不过,一旦形成一种政策,将义务献血与奖学金联系起来,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实在的利益吸引,从而扭曲了义务献血的初衷。如此诱导之下,基于社会人的理性算计,为了提高素质测评分数而献血将在所难免,这种副作用与激励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初衷,无疑大相径庭了。
因此,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要想更合理、更科学,就要取消这些带有诱导性的条款,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对义务献血有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努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