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十几位学者、教授,评选出的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出炉,一批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被当作了其中“庸诗榜”上的靶子。有人说这个“庸诗榜”将矛头指向这些著名诗人,是评委借名炒作。另外,该榜单的最大“亮点”,是评出了汤唯因出演《色戒》中的王佳芝而获选年度“诗性人物”……这样一份文化排行榜引来众多争议。
这几年诗歌界的一些“诗人”也颇为引人注目,有的裸体“拯救诗歌”,有的放弃精神尊严要求包养,有的自我炒作一首诗卖80万元,也有的热衷写大量的口水化、娱乐化的“梨花体”诗,还有的写色情、艳情诗,还有“垃圾派”和“下半身写作”……现在又搞出一个“庸诗榜”,这是否是诗歌界浮躁、喧哗病症的又一次发作?
评选出“庸诗”也好,选出“诗性人物”也好,如果是为了唤起社会和大众对诗歌的关注,唤起我们心灵里的诗情,找寻我们生活里即将丢掉的“诗意”的话,那当然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这次的“庸诗榜”和所谓“诗性人物”评选,就像诗歌以往屡遭“恶搞”、“颠覆”一样,谁都能看得出有很强的娱乐八卦色彩,颠覆诗歌审美本质的“诗性人物”评选,充满喧嚣的“诗歌庸诗榜”炒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诗歌的发展和繁荣?激发起民族的“诗歌精神”?
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马拉美在《关于文学的发展》中说过自己作为诗人的感受,“我深信:诗是为着一种已经完成的社会的华丽的仪式和庄严的仪仗而创作的,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光荣才会有它应有的地位。然而在今天,对于这种光荣的观念,人们似乎已经丧失尽了”……但是,精神、诗歌、美学,不能被物质、消费和技术取代。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论是唐诗的飘逸通达,还是宋词的婉转流传,我们的民族流淌着诗的血液,传承着诗意的灵魂。如果我们的民族失掉了诗歌精神的人文的追求,民族的心灵中没有了诗意,泯灭了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而只剩下所谓的时尚、娱乐、消费,只剩下功利性的物欲、实用主义,那么,我们的民族将变成什么样子?呼唤诗意,让我们心灵里存有诗意,我们灵魂中“那永恒的本能,那无休无止、不可抵拒的诗的冲动”不应失落。
谁来拯救我们的“诗意”呢?用什么唤起我们的“诗意”?恐怕不是所谓的炒作和恶搞,也不是所谓的商业化、娱乐化的诗歌排行榜,而是真正能触及人们心灵的好诗,真正能在民间传诵的好诗,真正面向大众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