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违规参赛":文艺片的救命稻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26 08:50:17

  1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处理影片〈苹果〉违规问题的情况通报》,吊销了影片《苹果》的公映许可证,停止该片在影院发行、放映,并对相关制作单位作出了取消拍摄资格、限期整改的处罚。停映《苹果》,广电总局列出了三个原因,分别是“将未经审查通过的电影版本送第57届柏林电影节参赛”,“违规制作色情内容的片段”和“在影片发行放映中进行不健康、不正当的广告宣传”。其中第一个原因看上去非常眼熟,因为之前已经有不少影片为此折翼了。

  《苹果》并不孤单,此前,已经有一连串的“同类”,被装在一个个黑暗的拷贝箱内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娄烨的《苏州河》,张元的《东宫西宫》、《北京杂种》,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17岁的单车》、《二弟》,张艺谋的《活着》,贾樟柯的《小武》……如果全部列出,那将是一份长长的名单。伴随着这些电影一起被尘封的,还有它们从国外带来的一个个奖项: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东京电影节大奖……电影名声在外,却不能在国内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这是被禁影片导演们心中永远的痛,也是观众不得不面对的遗憾。

  电影被禁止上映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因为题材敏感,有的因为基调灰色,有的因为镜头情色……但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当属“违规参赛”。《电影管理条例》第35条明确规定,“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等,应当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电影从业人员,应该知道这一规定的存在,也应该明白,这是不可逾越的“雷池”,但之所以有人前赴后继,恐怕还是因为“雷池”之外有着巨大的诱惑,吸引着他们去冒险。

  “国内拍片、国外拿奖”作为国产电影的一种特殊生态,却还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救命稻草”。每当有人抱怨国内电影环境差、文艺片没有市场的时候,总会有人劝慰:不用担心,大不了拿出去参赛获奖。

  而在国际各类电影节上的频频亮相,也的确给参赛影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些导演就此坐上成名快车,一举成为国际知名导演,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影片也“墙外开花墙内香”,在国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重要的是,获奖让影片得到了进入海外文艺片院线的机会,投资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以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为例,这部电影虽然在国内票房惨淡,但通过一家法国公司的代理,该片与全球25个国家签订了发行合同,合同销售额不仅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而且获利颇丰。

  当国外获奖带来的名利双收与“违规参赛”带来的处罚不成比例的时候,很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违规参赛”以期获得国外奖项。对于电影的“违规参赛”,广电总局一直施以重拳,但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国产电影想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度以及更高的市场回报之外,国内文艺片土壤的贫瘠也是众多电影目光向外的另一诱因。

  据报道,2007年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已经突破400部大关,比上一年增加了21%,但获得公映机会的电影却无明显增长,大众能在主流院线看到的也只有区区三十几部,这其中,相当多的又是商业电影,有幸挤进院线的文艺片也只能起到陪衬的作用。国产电影消费市场“列强争霸”的现状以及观众对于大片的追逐,也是造成文艺片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原因。

  《苹果》被禁映,不是第一例,但愿“违规参赛”者会越来越少。我们期待文艺类电影环境能日复一日地好起来,我们也正在逐渐向这一目标靠近。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