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四川师大教授钟华写文章批评北师大教授季广茂《嬗变》一书文题不符、信口开河以及屡屡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之后季广茂前后发表了8篇文章回击钟华,称其是屁眼教授,无耻下流。此事引发一场网上口水战。
当“打假斗士”们在学术界险遭公开的肢体冲突以后,学术批评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已经成为了“学术挑衅”,变成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批评变谩骂,论争变打架,学术的尊严在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的挤压下已经斯文扫地了。季教授为了“有力”地回应钟文的“挑衅”,甚至自称要“做回畜生”。很显然,在“畜生”和“屁眼”的暴力秽语中,学术还能保持自身的尊严吗?这样的情况之下,谩骂甚至聚众斗殴恐怕都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学术界若丧失了起码的学术尊严,那么一个纯粹的“学术名利场”将取而代之。在“名利场”中,拉帮结派、近亲繁殖、好勇斗狠、崇尚暴力、泡沫造势、互相吹捧,是现实的生存要求,是一种维持自身生存的潜规则。“名利场”中无尊严,有的只是维持生存的潜规则,但是学术界不应该是名利场,它应保持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禁忌。如果说从学术批评到学术谩骂是一种表象,那么这种表象背后的深层根源就是“学术界”向“名利场”的堕落。在此次事件中的两位教授同属于文艺学领域,笔者痴迷此领域数年之久,深深地知道这是一个正气与邪气并存的领域,是一个垃圾和精品混淆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学术生态的阴暗面是比较突出的。这个领域新名词、新概念的快速翻新总是给投机者们带来机会,浮躁的学术垃圾找到合适的生长点;领域中的严酷竞争和制度缺失让“圈子化”、“帮派化”成为一种生存竞争的“潜规则”,圈子内一切都好,圈外人攻击本圈子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对全体圈内人士的挑衅。
可见,正是学术尊严扫地的现实造成了批评变谩骂、批评变冲突的闹剧。学术界不是名利场,它应该有自身的尊严,自身的规矩,有为士人所恪守的禁忌。学术界中百无禁忌的名利竞争严重地妨碍了学术争鸣的正常展开,也直接地妨碍了学术进步本身,它让学术变成谋取名利的工具、让学人变成高级土匪和文化流氓。在正常的学术界中,聚众造势、暴力谩骂的丑恶现象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丑闻,但是我们却似乎已经有些“审丑疲劳”了。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笔者相信,只有用严厉的制度措施才能把学术界从“名利场”的各式“潜规则”中打捞出来,甚至可以说,给学术形成一个严格的制度环境就是拯救学术本身,就是终结学术界丑闻、找回学术尊严的不二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