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双鸭山2月25日电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五强都已经各就各位,站在了起跑线上。检视一下今年五强,再看看近几年的走向,似乎奥斯卡正在试图建立一种新形象:远离商业,重归艺术。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获奖,《撞车》、《百万宝贝》等影片的选择,能明显看出与2000年之前的最佳影片,如《泰坦尼克号》、《角斗士》、《莎翁情史》的取向完全不同。今年的五强中有三部都是独立制片的电影:《老无所依》、《血色将至》和《朱诺》。科恩兄弟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等独立电影核心人物被推到了奥斯卡的聚光灯下。难道一个新的独立时代已经到来了么?
[最佳影片]
今年的奥斯卡,可以看作是《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的双雄对抗。双方有相当多的共同点:
一、都是导演近年卧薪尝胆后的震撼之作——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从《拳击情缘》之后五年不鸣了,而科恩兄弟三年前的《老妇杀手》则是他们最差的影片。然而,这次的作品让他们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评价。
二、两部影片都是充满强烈雄性气质的作品(《赎罪》则显得有些阴柔)。
三、都在德州取景。
四、都是米拉麦克斯和派拉蒙优势两家联合发行的。有意思的是,米拉麦克斯负责《老无所依》的国内发行和《血色将至》的国际发行,派拉蒙的优势则正好反过来。
五、两者都获奥斯卡八项提名,几乎是均分了各大影评人奖的各个奖项。
由于是同样的发行公司,在宣传造势上也不会有待遇上的不同(除非公司打定主意力捧一个放弃另一个),两者看起来真的是势均力敌了。这样,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哪部影片更优秀?更受奥斯卡青睐?从目前状况来看,《老无所依》领先一头,因为它已经拿到了五大影评人协会奖中的三个。
在奥斯卡揭晓之前,最后一轮,也是最关键的一轮竞争还要看各工会奖的归属。对最佳影片来说,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和演员工会是非常重要的三大工会奖(因为演员工会在影艺学院人数最多),他们将会给影片带来最后的推动力——其中演员工会奖里的群体表演奖往往也是最佳影片的一个辅助风向标。而今年的五个提名里,只有《老无所依》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重合。
当然,也别小看那些特效工会、化装工会等会员的作用。前年,《断背山》一路高歌猛进,横扫各大影评人协会奖,最后一刻却败于《撞车》,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影艺学院的这些技术工会成员在起作用。这些人的数量在影艺学院中所占比重也不小,他们没有导演工会、演员工会等会员那样的艺术积淀,对《断背山》里面的同性恋主题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对《撞车》里的种族矛盾与理解沟通的主题更为关心和认同。从今年这两部影片来看,风格凌厉、暴力十足的《老无所依》也许比现实批判性更强,更沉闷的《血色将至》容易接受。
在权衡再三之后,仍然认为《老无所依》更有希望夺得奥斯卡,它很可能会成为80届奥斯卡上的最大赢家。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还年轻,再等等吧。
除了这两部片子,本届奥斯卡会不会出现黑马,这个,不到最后揭晓,谁也不知道。如果要有的话,那恐怕只能是《赎罪》了。
《赎罪》显然是那种奔着评奖路子而拍的电影:英美组合的团队——影艺学院中的英国会员不在少数,而且英国电影学院奖对奥斯卡的影响也不逊于美国本土的影评人协会奖;史诗外壳的故事;强烈的感情冲突;一定的反思性。每一样都似乎在讨评委的欢心。可是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想迎合越难成功,《奔腾年代》、《铁拳男人》、《冷山》都是撞了墙的例子。如果没有极端情况出现,《赎罪》这个第三者怕是没机会的。
《朱诺》也很好,但同样又不够好。而且小题材小故事小表演,显然不是能震住群雄的那种奥斯卡最佳影片;而《迈克尔·克莱顿》是本届奥斯卡提名中惟一较为商业化的作品,这部影片能够入选,完全是因为乔治·克鲁尼在业界的声望地位以及华纳公司的力推,更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了。
这样看来,这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谓是竞争激烈,焦点突出,黑马难现。但只要《赎罪》不得奥斯卡,赢家就肯定是属于独立电影的。未来几年,这个新独立电影时代还会继续下去么?
[最佳男主角]
80年来,奥斯卡的表演评奖已经达到了新的境界。就像今年,当五位准影帝都达到了一定的表演层次,真正比较的已不是演技,而是演员个性与角色的融合程度,以及从中生发出来的社会意义和深层魅力。
丹尼尔·戴·刘易斯
《血色将至》
《血色将至》的开头,他摔断了左脚艰难爬出矿坑,这场戏就注定了他会获得奥斯卡影帝——不只是因为《我的左脚》的迷信,因为你看到的丹尼尔·戴·刘易斯根本是另一个人。从2004年开始,他就在油田里浸泡,体验派的表演准备使他彻底成为“糊涂油蒙了心”的石油寡头。电影史上出现了继“公民凯恩”之后又一个强大的野心家和造梦人,以及又一个被成功摧毁的成功者。当我们已经习惯忍受丹尼尔·戴·刘易斯的阴险和沉默,忽然迎来他一气呵成的大段舞台式对白,灵魂在刹那间撼动。
奥斯卡纪录:获奖一次(《我的左脚》,1990),提名两次(《以父之名》,1994;《纽约黑帮》,2003)
乔治·克鲁尼
《迈克尔·克莱顿》
乔治·克鲁尼已经变成了新一代的“汤姆·汉克斯”,相对于汉克斯误打误撞成就平民英雄的运气,克鲁尼则是主动担当美国精神的代言人。《迈克尔·克莱顿》给了他从骨子里展现民权意识的机会,一个奥斯卡提名,关系的已然不是单纯的演技问题了,就像亨弗莱·鲍加和保罗·纽曼那样,克鲁尼在逐步成为一种政治立场的银幕代表。他在乎的不是奥斯卡,而是拿了奖之后上台发言的机会。
奥斯卡纪录:获奖一次(《辛瑞那》,2006),提名一次(《晚安,好运》,2006,最佳导演)
约翰尼·德普
《理发师陶德》
好莱坞始终欠约翰尼·德普一个奥斯卡,以表彰他的冒险精神和天人合一的表演风格。可惜这个专门奖项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评委们能做的,就是给约翰尼·德普影帝提名。将一个专演商业、邪恶或者恶趣味电影、最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的偶像无限拉近奥斯卡,主要是为了谋求更庞大的群众基础。德普这次因《理发师陶德》所得的表彰,与他第一次开口唱歌并无关系,而是奥斯卡对外宣传的噱头。
奥斯卡纪录:提名两次(《加勒比海盗》,2004;《寻找梦幻岛》,2005)
维果·莫特森
《东方的承诺》
他早就该得奥斯卡了,我们甚至可以举出许多比《暴力史》还要早的小片作例子。但由于他一直不在演员工会之列,所以演得再好也没有被提名的资格。情况在今年有所改变。在《东方的承诺》中,维果·莫特森为了扮演一个黑帮分子去学俄国口音,宛如一个全身文满花纹的忏悔者,他的表现已经达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连奥斯卡也不敢再冒着民愤将他拒之门外。他的这次提名,是一个实至名归、厚积薄发的成果。
奥斯卡纪录:无
汤米·李·琼斯
《决战以拉谷》
他获得提名不算意外,但以《决战以拉谷》而不是大热的《老无所依》晋级,则相当令人惊讶。在《决战以拉谷》中,李·琼斯是一个调查“逃兵”儿子被暗杀真相的父亲。无论是从题材新鲜度还是表演细节而言,这都是一个用力再多也难以出彩的平庸角色,同样是老警察身份,他在《老无所依》只有三分之一的戏,却表现得十分松弛,并富于人生智慧。也许奥斯卡要表示对伊战题材有所关注,也许是为了平衡某些力量。总之,这个提名来的很无厘头,老汤米几乎没有获奖的可能。
奥斯卡纪录:获奖一次(《亡命天涯》,1995),提名一次(《刺杀肯尼迪》,1993)
[最佳女主角]
这是几年来最悦目的一群准影后,不论国籍、年龄和地位,各具明星风范;这又是几年来形势最疲软的一次竞赛,有角逐实力的只有法国女孩玛丽蓉·科蒂拉、美国女孩艾伦·佩奇和英国老妇朱莉·克里斯蒂。前两者的年龄加起来不如后者大,年度获奖数量之和也远远小于后者,而所有的预言也都完全倒向朱莉·克里斯蒂。呼声、经验与年龄成正比,这将是一次老有所依的比赛。
朱莉·克里斯蒂
《柳暗花明》
批评奥斯卡敬老的人今年可以闭嘴了,如果他们看过朱莉·克里斯蒂在《柳暗花明》中的前10分钟表演.就会明白什么叫举重若轻,老而弥坚,什么叫真正的演技。那是一个温暖的早晨。丈夫即将把患老年痴呆的朱莉送去老人院,而她正凝望窗外,观众跟她进入完全放松的冥想雪野中,完全忘了她脸上蜷缩的皱纹。也许有人会说,朱莉·克里斯蒂的奥斯卡优势来源于扮演伤残人士,但《柳暗花明》根本不存在半点励志元素。她扮演的是两个正常人,一个是逐渐失去记忆的老妇,一个是百无禁忌、永远享受快乐的少女。
玛丽蓉·科蒂拉
《玫瑰人生》
惟一可以与朱莉·克里斯蒂抗衡的只有她。宛如隔世的声音、外貌和表演方式。玛丽蓉·科蒂拉奇迹般地再现了一代法国歌后皮亚芙的风采。这样有现实参照物的名人传记角色,向来最受奥斯卡青睐。她是法国人,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无名小辈;她的表演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但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奥斯卡,人们对她的态度就像对待香颂一样,始终保持着一个只可远观的欣赏距离。
艾伦·佩奇
《朱诺》
对于20岁却已经在独立电影界混迹四五年的艾伦·佩奇来说的,金钱堆砌的奥斯卡或许根本不意味着什么。但是今年,奥斯卡却前所未有地重视起这个天生反骨的小女孩来,她不再是朱丽叶特·刘易斯或者“阳光小美女”那样用来粉饰太平的稚嫩面,而是好莱坞向独立电影的示好,对80后新血进行拉拢的一颗棋子。
劳拉·林尼
《野蛮人》
但这个提名几乎不可能转化为梦想中的小金人。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劳拉·林尼的演技,以及她在《野蛮人》中扮演角色的社会意义——神经质的老处女,跟已婚男人的无望未来,搁浅的编剧职业更是应和了当下编剧罢工的现实,再加上亲情的隔膜,足以引起无数遭遇“中年危机”的美国人的共鸣。
凯特·布兰切特
《黄金时代》
即使《黄金时代》影片本身遭遇票房和评论的双重失败,也丝毫不影响布兰切特的奥斯卡之途。没办法,也许西方人已经习惯用她的独特气质去填补对遥远的伊丽莎白一世的想像。她演得怎样已经不再重要了。今年,布兰切特的影后竞争力几乎为零,所有人都更欣赏她入围女配角的那个角色——《我不在场》里嗓音沙哑的鲍勃·迪伦。所以,她只能把两夺奥斯卡的希望寄于后者。
[最佳男配角]
五位竞选人无论演技还是角色本身,都各有千秋。其中“变态杀手”哈维尔·巴登风头最劲,他不仅为我们献上了年度最剽悍的角色之一,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不过,凯西·阿弗莱克和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中的任何一位,都有可能从他手中抢走小金人。阿弗莱克将《刺杀杰西·詹姆斯》中的懦夫罗伯特演得入木三分。而《查理·威尔逊的战争》中,霍夫曼抢尽了汤姆·汉克斯的风头,他演的火爆特工时刻都神采飞扬,不过仔细想想,不少功劳要算在那些粗口台词上。
遗珠:《血色将至》中的保罗·达诺把一位虚伪贪婪的牧师演得极其令人生厌又极其生动,算是年度最为惊喜的表演之一。
[最佳女配角]
尽管夺得了威尼斯影后,又顺手拿下了金球奖女配角奖,但凯特·布兰切特不可能再会是幸运儿,她三年前以《飞行家》拿过了这个奖,这次总该轮到别人了。在其余四位中,默默无闻的艾米·瑞恩最为抢眼,这位《世界大战》里的龙套,把《失踪的宝贝》里自私、迷迷糊糊的瘾君子老妈演得令人不寒而栗,深得好评。冷血动物这个词,同样可以用在蒂尔达·斯温顿身上,片中强人女律师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斯温顿把她时而冷酷无情时而紧张恐惧的复杂感,拿捏得十分到位传神,无疑是瑞恩夺冠路上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遗珠:《发胶》的约翰·特拉沃尔塔。经过他的卖力表演,那位高吨位主妇举手投足间无不“娇媚憨妩”、“风情万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