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京剧课进校园能传承优秀文化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22 09:15:48
 


今年上海将在全市中小学各选10所学校教唱京剧

    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各选20所中小学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已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2月21日《京华时报》)

    增设京剧的内容,从操作性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有关方面认为,通过增设京剧内容,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戏曲艺术的兴趣等“教育目的”,笔者对此却很不乐观。

    其一,现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人士不会不了解。多数学校的音乐课,其实停留在学唱歌曲上,技能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常年开设的音乐课,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却寄希望于新增的京剧课,无疑不太现实。最可能的结果是,学生能模仿着唱两句,却产生不了多少艺术熏陶的效果。

    其二,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基础教育界人士也十分明白。音乐课、美术课等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日益边缘化,不被重视,往往仅作为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存在。而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这些课程的手段,是把其“特长化”,与考试加分、升学出路对应。因此,新增的京剧课,极有可能变为新的“特长教育”,而难以做到普及,在没有这一“特长”的学生和家长看来,则可能成为新的学习负担。

    其三,发展兴趣必须注重多元原则。选择单一,也是音乐、美术课程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运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有诸多途径。从眼下京剧课的课程安排看,从剧种到曲目的选择,都存在单一与主观臆断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选择学校所在地的剧种呢?除了京剧,可供选择的还有昆剧、越剧、豫剧、粤剧、黄梅戏、川剧,等等;除了样板戏,还有诸多新编剧。这样机械规定剧种、剧目,增加了教育的形式化色彩,违背的却是艺术教育多样化的教育规律。

    人文艺术教育的技能化、边缘化、形式化问题,是当前学生人文素质、艺术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与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以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肤浅有密切关系。不根本改变技能化、边缘化、形式化的趋向,这门课程的开设,形式大于内容。

作者:    来源: 东方早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