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在灾区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个寒假过得并不轻松。南方的持续的暴雪冰冻,不仅阻断了他们与亲人过年团聚的回家之路,也使他们的求学之路更加泥泞艰难。特别是那些家境本不宽裕的农村学生,遭灾后的家庭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面对即将开学的新学期,上学费用的筹措成了难题。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渡过难关,有关部门和学校近日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雪中送炭”:中国人民银行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对助学贷款不得设置贷款规模限制,同时要特事特办,简化程序,加快审批,提高效率。一些高校则决定设立紧急补助资金,为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返校交通费用;并在开学后将增设一次助学金的申请,帮助受灾地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
帮助莘莘学子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不仅需要“救急”的临时性措施,更需要“救贫”的制度性保障。在这方面,有关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不少银行开展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无须担保和抵押就能在家门口办理助学贷款,筹到上学的费用。这种贷款新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用钱”的燃眉之急,也减轻了他们“还钱”的后顾之忧:贷款的还款期限长达10年以上,上学期间国家还有贴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容地找工作,从容地还款,家庭经济压力大大缓解。
然而,单靠助学贷款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经济窘迫问题。与家境困难学生的总数相比,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还是太窄了。数据显示,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全国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约为83万人次;而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则有240多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在这一困难群体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贷不起款、还不上款。因此,要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一个由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正在建立起来:从去年开始,国家奖学金受奖面由0.3%扩大到3%;国家助学金受助面由3%扩大到20%;学校还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
新的资助体系全部落实到位后,全国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左右,获得资助的高校学生将扩大到400万名,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被纳入到资助体系中来。通过新的资助体系,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有能力还贷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贷不起款的学生可以领取助学金,也可以接受企业或个人捐助。
让贫困孩子“考得上,念得起”,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教育公平精神的体现。只要四面八方伸出援手,通过贷一点、奖一点、补一点、捐一点,就能使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帮助贫困学生走出经济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