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春晚"挨骂"的三大症结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18 11:05:18

  春节晚会作为一种营造喜庆、提供娱乐,又能凝聚人心、人气的仪式,肯定是既投合“上面”,也满足“下面”,是有存在理由的。所以,尽管每年春晚播出后都有无数的人“放下筷子就骂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人呼吁要“取消春晚”,但是每到新年大家伙仍然就像帖对联一样习惯性地还要“拿新桃换旧符”。很多老百姓尽管在年货还没置办的情况下,却都又在娱乐报道关于春节晚会“探班”、“幕后”之类轮番的新闻轰炸中,酝酿好情绪,眼巴巴地准备在年三十晚上“再上一回当”,再次“端起碗来吃肉”了。

  春节晚会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场现代的“庙会”。作为一种古老娱乐庆典方式的现代延伸,她是有生命力的,观众对她也是有很深“情结”的。但是,也正因为“爱之愈深恨之愈深”的道理,所以,春晚不管导演多努力,演员多卖力,总是少不了“挨骂”的命运。不仅观众会“骂”,演员也会“骂”。上节目的“骂”报酬低、待遇分三六九等,甚至“骂”上节目难,幕后操作“潜规则”黑。上不了节目的则是“吃不到葡萄‘骂’葡萄酸”,有的还因为上不上节目闹出的不愉快从此与春节晚会与CCTV“交恶”,发誓一辈子不上春晚。那么,撇除观众“恨铁不成钢”和演员们“酸葡萄”心理等情绪化的因素影响,春晚“挨骂”究竟有哪些症结呢?依笔者多年对春节晚会的关注,归纳起来有三点:

  首先,春晚的办会理念存在偏差。晚会本来主要目的是用来娱乐大众,开心取乐的,特别是春节晚会,大家忙活一年凑在电视机前更是想放松一下。可是,春节晚会的办会理念由于上级领导的意图或者是导演领会的偏差、思想的保守,总是喜欢让节目承载太多教化、道义的责任,于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常常不晚会折磨得喜怒无常,上半场先被小品、相声逗得欢天喜地,一会儿一不留神又被主持人的“弘扬主旋律”的“煽情”煽得痛哭流涕,接下来下半场还要再次掀起高潮,再把你从悲伤中拉出来,再把你逗乐,否则节目就无法收场。这样的节目哪里是在娱乐观众,分明是在折磨人。所以,春晚要想少挨骂,还需要从“传道”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

  其次,春晚的体制需要改进。春节晚会作为央视事业,甚至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体制下的一场晚会,无论如何逃脱不了“官办”甚至官僚的作风。无论是花钱、选导演,搭班子,还是选演员、定节目,都带有很强的个人决策痕迹。节目也好,演员也罢,不是放眼全国,不是在多数人和多数节目中让多数人来选人选节目,而常常是根据少数人的个人喜好来在少数人中选节目,甚至不排除在周围“小圈子”中“幕后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在这种相对封闭、非市场化的节目、演员和导演的选拔体制中,观众看到的节目和演员往往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很多好的节目和演员,包括导演,由于被体制挡在杨视外面,无缘与观众见面。

  最后,春晚的中庸心态需要调整。春节晚会面对的是十多亿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这样大的群体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导致了春节晚会无论如何也“众口难调”的尴尬。就“上”吧,节目很可能因为“曲高和寡”而失去大部分观众,而没有收视率不仅老百姓不答应,台领导也不答应。就“下”吧,又很可能因为“低级庸俗”而犯“低级错误”。所以,权衡下来,春节晚会在她20多年的历史中早就形成了“中庸”的习惯。不仅,受众定位上采取“掐中间顾两头”的中庸之道,在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也养成了不思进取的陋习。这也是春晚年年挨骂年年办,年年办再挨骂的一个根源。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