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半年,那个温馨的清晨,仍清晰地留在笔者脑际。
去年7月,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几位同仁,前往印尼考察采访。时在盛夏,晨光熹微,我们来到泗水市郊华人聚居社区。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要汇聚到社区中心一幢三层大楼参加晨练。大楼周围,绿树婆娑,已经有人在打太极拳、练瑜珈功。上得楼来,二层大厅排列着若干乒乓球台,人们正噼噼啪啪,你推我挡,激战方酣。大厅两侧,有健身房、练功间,再往里走,是自助餐厅。晨练结束,人们会在此小憩片刻,品品清茶,尝尝早点,聊几段故事,叙一番家常。
大厅里,人声嚷嚷,热闹异常。
“你们这里气氛很不错呀!”笔者不由称赞。
“是的是的,大家都很高兴,天天来,不来就想得慌。”社区活动中心发起者、华人企业家林文光先生向我介绍,活动中心是华人集资办起来的,除晨练外,楼下有若干教室和活动室,华人子弟每周在此学习中文,爱好文艺者,经常来排练节目,舞狮子、跳花灯。“自从办起活动中心,好像心中点起了一盏明灯,大家感到踏实多了,生活也有意思多了。”林老板不无感慨。
参观归来,笔者不由沉思,林老板所说“心中的明灯”,究竟是一盏什么灯呢?
无疑,这是一盏文化的灯。
文化文化,说起这个词儿,解释可能不下数十种。但到底什么是文化呢?就海外同胞所处环境而言,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华文化,无非是语言、文字、歌曲、舞蹈、衣饰、食物、习俗诸项。泗水这个活动中心,正是因其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才会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华夏子孙们,在云天万里之外仍能感受到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息息相通。而与祖先的文化气息一旦接通,则脚下有了底气,心中升起暖气,精神不再空虚无着矣。
这就难怪在印尼各地华人社区,类似的活动中心和宗庙祠堂,几乎无处不在了。
这也难怪印尼一千多万华侨华人同胞,总是那么守望相助,那么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了。
笔者由此想到,人类每一分子,无论身居何地,呱呱坠地之时,其个体之民族属性,已经铁定而无可更改。随着人的一天天长大,别的什么都可以学,都可以变,亦可以改,唯独其基因所决定的这一民族属性,不可逆转,永无更改。
正因此,无论任何民族,无论其繁衍到多少代后裔,他们都应该也只有在其祖先千千万万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才能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灵魂的寄托和皈依。否则,无论他日子怎么富足、生活如何安康,他的精神总会隐隐约约有不安宁感,总是或多或少会觉得自己在这个星球上似乎有哪点不大对劲,不大合适,甚至,颇有些格格不入!
这,就是文化难以抵挡、不可消弥的强大力量!
或问,凡我黑头发黄皮肤之中华子孙,到底要从哪里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寻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呢?
答案仍然是,文化,只有文化,才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和民族之根。即,只有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歌曲、舞蹈、衣饰、食物、习俗等点点滴滴文化要素中,才能追寻到真正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精神之根,才能燃起那一盏照亮自己人生之途的明灯。
舍此,别无它途。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我的海外同胞,我的华侨华人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