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大学生过剩,我的“化淤”之策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05 09:21:16
 
资料图片:北京一场招聘会上,求职者人山人海。
    1月13日《一家之说》刊登的《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作者呼吁,应该限制大学生的总量,因为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笔者不同意这种判断。

    的确,如果每年大学毕业生量正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那么不仅所有大学生及其家长们会高兴,也说明了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制。

    然而,这种完美状态能靠限制大学生的总量来实现吗?笔者认为,通过限制大学生的总量制造出来的,只是一种供需平衡的假象。

    设想一下:每年高中毕业生的数目是个客观定数,其中想进大学继续读书的人的比率也是个客观定数,四年后大学毕业生数目同样是个客观定数,这些“有血有肉”的定数,难道不应该比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的“冷冰冰”的需求数据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大学生过剩的社会难题呢?笔者提出“化淤”之策。

    比如,热门专业往往是最急需“化淤”的专业。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例,这是近几年来最热门的两个专业,因为计算机市场和通信市场近十年来几乎年年都在持续增长。看到这样的增长,各家计算机公司和通信公司年年都会招人,唯恐明年的人手不够而影响业绩。这个趋势自然会成为各大学专业扩大招生的基础。然而,一旦计算机市场和通信市场进入市场调整期,那么,曾经最容易找到工作的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最不容易找工作的人。

    2000年至2003年是美国互联网业和通信业调整期,当时有近50万员工失去工作,那段时间几乎不需要什么新毕业生。中国的互联网业和通信业调整期可能要迟于美国。但是,随着电脑、电话、手机的市场使用者基数越来越大,增长渐渐就会出现“强弩之末”之势,中国早晚也会遭遇调整期。到时候,这些热门专业大学生“化淤”的压力就会极大。

    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的投资方向可以更宽一些——由只重视几个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转变为面向更多的领域、更广泛的区域。较宽的投资方向可以抵消一些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逐步递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鼓励那些正经历着诱人增长率的大型企业未雨绸缪,提早准备可能的市场调整,将业务种类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型企业会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最后,鼓励大学生们转变求职观念。在许多大学生的潜意识中埋藏着各种创业的冲动,既然没有随手可得的工作机会,何不“变坏为好”——去做自己的“老板”,从而实现超越“打工仔”的人生梦想。

作者: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