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年文化”呼唤继承与创新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05 09:20:05

  去年进行的休假制度改革,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休假日,这实际上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召唤之举。现在正当承载传统文化最丰富的春节期间,专家指出,如果我们能立足“和谐”内涵,将继承民俗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就能过个既有古朴年味儿,又不乏现代气息的新春佳节。

  继承传统年俗重在“和谐”内涵

  春节前,在“箫鼓追随春社近”的北京,“鸿灯糕兆”、京八件、坛子肉等各款“年味”礼盒纷纷亮相,其中的许多样式在北京市场已经消失了50余年。记者在北京稻香村门市店了解到,前来购买的顾客虽以中老年居多,但也不乏特意来品味传统的年轻人。

  一位小伙子提着刚刚购买的“京八件”对记者说:“总听长辈们怀念‘京八件’,自己却从没见过。现在买回去送老人,长辈们开心,自己也能感受一下传统老北京‘过大年’的气氛!”稻香村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上市的“京八件”礼盒充分尊重老北京的民俗,八种口味、八种造型,红花绿底、纸绳捆扎,同时还增加了环保型的内托方便消费者。

  针对这种传统民俗复苏的现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认为,在传统民俗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宝藏,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我国幅员辽阔,“过年”的民风民俗在民间可谓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尊崇的都是敬老爱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团圆、亲善为道的和谐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近年来,人们在发扬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误读。如针对已经到来的这个鼠年,北京市民族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民俗专家王作楫谈到了两点民俗误区:一是有人认为今年是“土鼠”年,开张不吉利;二是有人认为正月“不打春”是所谓“寡妇年”。对于第一点,王作楫说:“鼠是十二生肖的第一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辞旧迎新年。此外,从吉祥文化角度讲,鼠有了土才能造洞,才有生机。‘土鼠’年应是一个万象更新、生气勃勃的年份。”对于第二点,王作楫除从科学角度解释这是因为我国农历与公历的纪年有区别外,还用传统上“鼠年无春,必度金婚”的说法予以反驳。

  专家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为我们发扬春节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对春节文化的传承要以科学为依据,以我们民族文化中良好的民俗民风为基准。

  继承核心文化创新“和谐”春节

  一到过年,就有人抱怨“年味儿淡了”。

  对此,王作楫说:“从传统上看,如今年俗确实少了些,年味儿也淡了些。”他认为,眼下像祭礼、鞭春牛、逛庙会等传统习俗的确不再为人们所重视,登门拜年等习惯相当程度上已被手机短信和网络祝福所代替,出游过节的理念也在一定范围内削弱了家庭团圆的传统年俗。但从人们过年的兴致来看,“激情”却并未衰减。人们之所以抱怨年味儿“淡”,恰恰说明大伙儿对“年味儿”的要求高了,想把年过得“有滋有味”。

  专家认为,要让年更有味儿,首先要继承传统民俗中的精髓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习俗的内涵有所扩大、创新、发展,将其引导到我们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上:由关爱亲友,延伸到关爱社会;由亲朋邻里的和睦,延伸到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由小家的家庭团圆,延伸到社会、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和团结。比如,帮助弱势群体过好年,让生活还不富裕的人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总之,应该在继承春节团圆祈福的传统的同时,营造当代社会和谐亲情网,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但专家也指出,春节习俗创新的前提必须是积极的,符合中华传统美德要求的,一旦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应给予正确引导。王作楫举例说,前两年市场上卖一种“踩岁”袜子,袜子底上画着一个可爱的孩童,却在旁边注上“踩小人”几个字,暗喻消灭来年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小人”。实际上,真正传统“踩岁”的袜子是有的,但那是将一些诸如兰花、水仙之类的吉祥植物绣在袜口上。而所谓“踩小人”的做法,是不懂民俗的商家在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中迎合一些人的心理罢了。这样的创新,可谓恶俗。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