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民间艺术大师献礼新春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2-05 08:34:01
 编者按

  “鼠为生肖首,春乃岁时先”,鼠年春节就要到了。

  东北网双鸭山2月5日电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既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又是传统文化集中展现的时刻。年画、剪纸、彩灯……这些沿袭千百年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DNA”,包含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审美。

  鼠年春节前夕,我们走近5位民间艺术大师,请他们精心制作了“贺礼”,发表寄语,与读者一道,共度新春。

  

  “江南神剪”王建中

  用吉鼠剪纸为祖国祈福

  王建中,1951年生,江苏通州人,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剪纸学会理事,被誉为“江南神剪”,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图为王建中和他的剪纸作品吉鼠。

  【自述】剪纸历来是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北方的传统剪纸大多是象征吉祥的图案,带有强烈的传统意味。而海派剪纸则是从窗花、刺绣等实用艺术中脱胎而生,题材和构图都较为简洁现代。

  曾经,小小的剪纸是父亲养活一家人的“饭碗”。如今,这把剪刀还要继续传下去。手握剪刀,我深知掌心里握的是传承的使命。

  传承,从来不是盲目的继承。如果祖先留给我们什么,我们就依样画葫芦剪什么,那剪纸就丧失了艺术的魅力。传承,当然更不是在“创新”的名义下丢弃传统。唯有不拘泥于传统,挖掘出其深厚内涵,且能体现丰富的现代意味,才能使剪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技术的堆砌,必定肩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大师,从来不是玩转技术的工匠,也并非满足于既有作品的重复者。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耐得住寂寞。

  鼠年就要到了,一些地方正遭受雪灾,我以一张吉鼠剪纸为祖国祈福。

  “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

  让中华名灯永远亮着

  张金汉,1941年生,河南开封人,1995年被联合国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图为张金汉与他制作的彩灯图案。

  【自述】2008年年初,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中,“汴京灯笼张”榜上有名,这意味着这珍贵的遗产不再是你家我家的,而是大家的。

  人如潮流灯似海,彩灯在中国的年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河南开封自宋以来,就有上元观灯的习俗,制灯艺人和作坊遂相传不辍,代有发展。我的先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制作的宣纸花灯、鲤鱼跳龙门灯等是彩灯的代表作,其彩灯图案雕刻堪称一绝。遗憾的是,许多在历史典籍中描绘过、存在过的灯笼现在已经失传了。我现在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就是从历史资料和典籍中寻找濒临失传的中国古灯笼资料,然后结合家传手艺将其一一复原。目前,除了失传的“名角灯”之外,中华名灯我没有不会做的。

  现在我的一双儿女已经成为第七代传人。按照民间和家庭规矩,祖传技艺传子不传女。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只要想学想继承,我都教都传。我一直都想开门收徒,彩灯制作,单靠一家传承不容易,弄不好会失传,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避免“人绝艺亡”的窘境。

  灯亮着,就能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灯灭了,就很难再点起来了。希望中华名灯永远亮着。

  “中国皮影王”赵翠莲

  每天都有“负债”的感觉

  赵翠莲,1953年生,祖籍山西省侯马市西侯马村,经她雕刻的皮影有5万余件,声名远播海外,享有“中国皮影王”的美誉。图为赵翠莲和她制作的皮影。

  【自述】小时候,乡亲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看皮影是不多的娱乐之一。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皮影时的情形: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角儿”在光影之间翩翩起舞,艺人在后边边操作边演唱……当时我就深深迷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高中毕业后,我开始从事皮影雕刻,一干就是几十年。

  从事皮影艺术这么久,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传统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创新。山西晋南的皮影精致细腻、气韵毕现,而陕西关中平原的传统皮影则庄重大气、粗犷拙朴。另外,中国国画意蕴丰厚,北方剪纸流畅清晰,传统年画热烈喜庆……我在皮影雕刻中,注意吸收其他艺术种类的特色,取长补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市场反响很好,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

  现在,我每天都有一种“负债”的感觉。去年上半年我就接到6000多件皮影订单。美国一家文化公司看中皮影作品“古代将军头盔”,大量订货催得很紧。澳大利亚要求制作一套100多种动物组成的“动物大乐队”。前几天又有香港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加急订购她的一批皮影作为新年礼物。

  鼠年来临之际,我设计制作了“老鼠娶妻”系列民俗故事皮影,以此来迎接新春佳节。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皮影,支持皮影。

  杨柳青木版年画传人霍庆顺

  年画与生活唇齿相依

  霍庆顺,1952年出生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坊世家,杨柳青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之一,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图为霍庆顺和他的杨柳青年画。

  【自述】大多数人对杨柳青的概念就是“一个抱大鱼的胖小子”,那是杨柳青年画中流传最广的《连年有余》的画面。

  “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竞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周汝昌先生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魅力。杨柳青年画这东西是有生命力的,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老百姓的生活,年画题材和民间生活唇齿相依,如年画“福善吉庆”,画的是一只蝙蝠(福),一把扇子(善),一杆戟(吉),一口磬(庆);“事事如意”,画面上一个柿子,一枚如意呼之欲出……每幅画,都画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与企盼。

  凡是喜欢杨柳青的我都欢迎。这门手艺不是我家的私活,是祖先留下来的,不传下去对不起祖先。但是,想发财的人,别教他画杨柳青。年画那绚烂、喜庆、热闹的背后,藏着艺人的宁静、专注、淡泊。

  近年来,国家和天津市十分重视包括杨柳青年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建了杨柳青作品馆,杨柳青年画正迎来春天。

  景德镇孙公窑艺术总监孙同鑫

  手艺人要沉得住气

  孙同鑫,1943年生,江西丰城人,景德镇“孙公窑”第三代传人,“釉下泼墨”的技法创始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图为孙同鑫与他制作的景德镇陶瓷。

  【自述】孙公窑和陶瓷这门活,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这些年来,得了不少荣誉。这固然让我很欣慰,可也不断提醒我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自接手孙公窑的那天起,我就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和怠慢。我时时以祖父创业的经历勉励自己,也教育后辈。祖父很小就离家到景德镇学手艺,凭借他的勤奋努力和精湛的技艺,打响了孙家的招牌。“孙公窑”是我们后人取的名字,既包含了对祖父的纪念,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坚守家学渊源、在传承中推陈出新,这是根。

  现在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并不少,但大部分人都是“利”字当前,一味只对过去好的艺术作品进行仿造、复制,这样的“民间艺术”只相当于机械加工,永远也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我常常对人说,做个手艺人,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传承。这需要艺术家们有不怕被超越、毫无保留的胸怀。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创作、兢兢业业授业,这是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本分。

  5位民间艺术大师分别由人民网记者王有佳、曲昌荣、安洋、陈杰、任江华采写

  本版插图均为罗雪村绘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