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天天近了。跟往年相比,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受到的关注度似乎低了很多,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春节前各地发生的雪灾报道上。电视里,风雪中的春运场景让人动容,更让人感叹:春节回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同样地,对很多中国人来说,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早已成为春节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那么多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回到家里,就是为了在除夕之夜,跟家人坐在一起,一同来享受这场电视盛宴。
常常惊讶于央视对这台晚会的巨大投入———每年从八月份开始,春节晚会的筹备工作就展开了。用一年中的五个月时间来对付一台四个多小时的综艺节目,如此浩大的工程,足以让春晚成为电视史上的“晚会之王”。然而,过高的关注和投入往往事与愿违,对于每年的春晚,观众的反应总是见仁见智。其实,不仅仅是一句“众口难调”就可以搪塞过去,依我拙见,春节晚会确实存在着几个明显的误区。
◎误区之一:用新人来吸引眼球
提拔新人,是这两年春晚导演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春晚策划缺乏新意,陷入程式化,很多人都认为是缺乏新面孔的缘故,我却觉得不然。其实,所有的观众都是希望看到明星的,无论流行歌曲、相声小品,还是戏剧、民歌、舞蹈,大家都愿意看到明星,而且是越红越好,越大牌越好。今年谁最火爆,就应该把谁请来,哪个领域的都可以,就算弄成
“感动中国”也没关系。如果明星不够用,让央视的主持人播音员登台“凑数”也可以啊,他们也是家喻户晓的明星,比如让罗京来唱个《千里之外》,花的出场费又少,“反串”的效果没准比专业演员还要好。至于提拔新人,大可放到平日的节目中去提拔,而春晚,就应该是“全明星”阵容。
可是现在,就算把年轻人喜欢的港台明星请来,有时也只能安排半首歌,连一分钟都不到,让人觉得春晚的时间真是精贵到苛刻。而起用新人更像是一个“烟幕弹”,背后掩盖的真正问题是:如何把那些一年到头都没露过脸、没出过什么像样作品,却年年必上春节晚会的“伪明星”们剔除出去?
◎误区之二:精打细算就是完美
记得小时候,春晚第一次在我记忆中留下印象,是因为它有一种浓浓的、充满人情味的节日气氛。比如主持人串场,常常会说:“呦,您拎着大包小包这是去哪儿啊?”小品演员接茬:“我去给大伙拜年。”诸如此类。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剧情”有点拙劣,不过那时候真是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如今看央视的很多综艺节目,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亲切感了,尤其是春晚,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意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经过一排二排三排精心设计出来的,少了一些随意性,少了一些滑头,少了一些临场发挥的“灵光闪现”。节目做得越来越精致,却反而离观众越来越远,越来越没有亲和力。
◎误区之三:用民歌联唱制造喜庆气氛
每年新春零点过后,春节晚会的民歌联唱就开始了。其实谁都知道,这个时段是最不讨巧的,因为全国人民都在放烟火,很少有人会真正注意电视里的节目。多年不变的民歌联唱,很有“拼凑”的嫌疑。与其这样,不如干脆在这半个小时里安排直播全国人民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春的画面,这样或许更有喜庆的味道。等大家放完烟火,回到电视机前,再踏踏实实地来个春晚大结局,不是更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