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高校又掀更名潮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1-31 09:24:59

  近十年,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已有半数改了校名。更改校名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升格”,当然也为了“逐利”。一旦大专(县处级)改为学院(地厅级),学院改为大学(省部级),学校所有不同级别的官员都官升一级,工资级别和待遇享受均“水涨船高”。不但名声更好听了,还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一是生源可以得到大大“改善”,二是学生的收费标准自然也要涨上去(每生增收千儿八百,来去不大),三是上面划拨的办学经费、科研经费都要快速增长,真是名利双收其乐滔滔。此外,学校还要征地扩容、大兴土木、增添设施(这三样也利益无穷)、招贤纳仕,好一幅“繁华盛景”。有人说,这副景象决不亚于1957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那年头虚的多实的少,现如今虚的实的都不少,“进步”还是“空前”的。

  据说,最近在全国各地又掀起一股高校更名的热潮(见07年9月20日武汉晨报)。现在看来,高教“大跃进”的频率越来越密了。前一轮尚未进入尾声,新一轮竟又兴起。大概是因为“更名”的好处太多,“钱”景诱人,所以“更名”活动彼伏此起,未有绝期。

  当然,这种“更名”活动是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必须接受教育部达标评估)。是完全符合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终极目标”的。尽管带有很大的功利化色彩,但也是符合或者含有“教育产业化”的某种“精神”——“以教育促教育”、“以教育养教育”的“精神”。即使“教育产业化”的思想已被全国大众批驳的体无完肤,但它的实践却难以遏制,早已到了止步不能的境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涉及各级党政官员的政绩,涉及许多官员的升迁,涉及很多人的各种利益。大量征地拆迁建校所耗费的巨额的银行贷款,现在惟有通过“扩招”和“增收”来“消解”。这种“循环”尽管是“恶性”的,但也已经是欲罢不能了!

  都知道许多高校已经进入了“财务黑洞”,所筹亿万或数十亿万资金都已耗尽。别说归还本金了,现在,有的连每年的数千万乃至上亿的利息都还不起。靠学生的那点“微薄”的“标准化”学费和住宿费(就这点学费、住宿费,学生还因贫困等原因欠帐甚多),学校根本难以为继。目前还有两、三条路可走,一是指望政府财政拨款,救急于燃眉之际。二是将部分“公办”学额转为“民营”,增加点收入。三是出卖部分或全部校园,还清巨额债务。第一条路好象一时还不能指望,上回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调查后,只报告了一个全国两千多所高校共欠贷2500多亿的数据(有知情人士说,肯定不止这个数),就没有下文了。这笔钱怎么还?由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还?看样子又得扯皮。第二条路还比较现实,有些高校已在“实践”之中,将“公办”招生指标转为“民办”招生指标,只需“适当降分”,就可收费翻番(原来每生每年5000元的学费至少可以收到10000元)。但这些钱充其量也只能还上贷款利息,本金在哪里就是未知的了。第三条路就有点凄惨了,那是破产的象征啊!如果我们的高校走到这一步,那就绝无“成功”可言了。

  更遗憾的是,高校通过更名,虽然可以提高“身价”。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不见得会名副其实。有些中专技校,抓住“机遇”数度更名,先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然后又由大专“进步”为本科,再由学院转为大学(也有从中专通过合并一步跨入最高档次的)。名号变了,校园面积增加了,各种硬件比以前豪华了,然而管理层次却还保留原状(停留在“原装”水平)。看着学校的状况,看着一部分学生萎靡不振不求上进的状态,就连学校清洁工都在那里忧心忡忡。可见,这样的更名实在是徒有虚表。这样的高校如果“评估达标”,那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间”了。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