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健康 > 长寿之道 正文
七分饱 上班族健康必修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1-24 14:21:14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千寻与父母旅行到陌生奇怪的小镇,父母被镇上餐馆中的美食所吸引,欲罢不能,开始大吃,一直吃到被魔法变成了牲畜,于是千寻开始了对父母的拯救。

  当时看这部动画片只觉得荒诞和离奇,可现在却觉得,宫崎骏并非虚构:没错,我们正渐渐陷入贪食的陷阱:

  没时间吃早点,中午时分饥肠辘辘,于是冲到餐馆或食堂敞开肚皮猛吃,一顿饭要吃回两顿饭的感觉;

  自助餐会或食堂里,面对丰盛的食物,总是抵御不住诱惑,把餐盘堆到满得不能再满;

  商务宴请上,那些为了卖相漂亮浇满了明油的食物,大批地涌入我们的肠胃;

  为了节省时间,上快餐店,以油炸食品和大杯饮料打发我们的肚子;

  电脑桌前,为了计划书或文案,我们花尽了心思,焦虑之下,喝下了一瓶瓶可乐、奶茶、咖啡,吃下了一包包暑片、零食;

  即使周末和朋友聚餐,我们也要选择那些变态鸡翅、麻辣火锅,吃得热汗淋漓、大呼刺激过瘾的同时,不知不觉吃下了大量主食,喝下了大量冷饮!

  我们还把“黑手”伸向了下一代,总担心宝宝营养不够,个头没有别家的宝宝大,于是给宝宝加餐,加各种辅食,把宝宝的肠胃从小就撑得大大的!

  就这样,我们吃下去的早就超过了身体的需要!

  报应很快就来了,虽然我们不会变成动画片中可怕的牲畜,但是糖尿病、高脂血症、肠道肿瘤等疾病会毫不客气地找上门,曾经玉树临风的帅哥和婀娜多姿的美女,也挺起了将军肚、带上了救生圈。

  所以请相信:“饿”有好报!吃到意犹未尽的7分饱,绝对是每个都市上班族的健康必修课!

  饿有好报!

  恶有恶报?NO,饿有好报!2007年11月,澳大利亚科学家公布的研究显示,少吃20%就能让你的寿命增加20%!因为少吃点你就能够:

  一、避免肠胃负担过重。人体过多地摄取蛋白质和脂肪,使消化系统负担过重,如果胃总是处于一种饱胀状态,胃的容量就会过大,消化吸收功能就会下降,易造成消化不良。这样,未被消化的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会产生许多毒素和致癌物质。这些毒素和致癌物质不但易使人患肠道疾病,还会被肠道吸收,透过心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使人衰老。

  二、避免饱食带来的大脑代谢紊乱。科学研究证明,饱食后,大脑中有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会比不饱食时增长数万倍,而这种生长因子会使脂肪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大,促使脑动脉硬化,脑皮质血氧供应不足,脑组织萎缩和脑功能退化,最终出现痴呆而缩短人的寿命。

  三、避免饱食损伤细胞,引起早衰。人们呼吸时吸收的氧,有2%被氧化酶催化形成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是对人体极其有害的物质,能导致细胞损伤、动脉血管硬化,引发疾病、衰老,甚至死亡。而人体摄入的能量越大,产生的活性氧就越多,人老化的程度也就越快。而少吃点可以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使细胞免受其害,从而延缓衰老。

  四、避免长期饱食带来的肥胖。大量摄入的脂肪、蛋白质不能有效地利用,就会大量贮存起来,造成营养过剩,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肠道肿瘤等疾病。

  五、避免酸性体质。现代人普遍爱吃肉食、精制谷类等呈酸性食物,如果过量摄入,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酸性化,形成酸性体质,为各种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六、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些减肥者发现,当他们只吃适量食物后,思维变得活跃了,创造力更丰富了。这是因为一顿饱餐后,胃肠道负担加重,餐后一定时间内血液都集中在肠胃中帮助消化代谢,大脑供氧供血不足,人就处于昏昏欲睡的迷糊状态。如果老是吃得很撑,大脑总处在缺血缺氧状态,感觉自然就是变“笨”了!减少食量,这种状态也就不存在了。

  七、理财专家没告诉你,面对飞快上涨的CPI,少吃点也是“截流”大法呢。

  饿人法则

  击退食欲的11个窍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摆脱美食的诱惑,是十分困难的事!好在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深入学习严格使用后,相信你一定能看到效果!

  1.在容积相同的前提下,用细长高挑的容器盛装食品更好。

  2.用透明容器盛装食物有利于防止多吃。

  3.将食物放在厨房、冰箱、食品柜等距离日常起居和工作场所较远的地方,有利于控制食欲。

  4.购买食品时尽量避免一次性购入太多,以免造成“堆放”效应。因为人们看到食品较多时,就想尽快将其吃掉。

  5.有意制造单调、有序的视觉效果。人们在吃东西时,单调的食物颜色能限制食欲。将不同食品分门别类地有序摆放比混合堆放好。

  6.在餐厅就餐时,不要被菜单上那些经过精巧构思的菜名吸引而提高内心的期望值。

  7.吃慢点儿。人的大脑对食物满足感的反应时间因体质而异,瘦子约12分钟,胖子约20分钟。“慢吃”可以确保大脑有足够时间产生对食物的满足感觉,从而避免吃得过多。

  8.吃头几口最重要。美国营养学教授琳达·培根博士认为,最大的食物享受来自最初吃下的几口。吃几口之后,味觉开始对食物中的“美味”化学物质失去灵敏性。注意享受饮食的头几口,有助于阻止过量饮食。

  9.换个小盘子。

  10.吃“易饱”的食物。

  11.吃点糖。糖分通常被视为节食者的大敌,但糖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天然的食欲抑制剂。有一组人在餐前吃了些葡萄糖,结果他们用餐时比没吃葡萄糖的人吃得少。两星期后,他们的体重减轻了。

  把吃饭变成一种仪式

  欧美目前正流行一种兼顾心理减压的饮食法,即“用‘心’饮食”(Eating Mindfully)。这种饮食法,关注你是否饥饿、孤独、痛苦、无助,并开出了处方。实际上,为什么吃和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饭前使用这个小“魔法”,用“心”品尝,你会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

  1.手中拿起一片面包,仔细看着它,想想你会用怎样的词来形容它;

  2.把面包拿近,试着“看穿”它,你看到了什么;

  3.闭上眼睛,花半分钟仔细闻它,想象大片麦田正迎风摇曳;

  4.撕下一小块面包,轻轻放在嘴边,试着体会它的触感;

  5.将一小块面包放进嘴,感受它的丰富味道;

  6.缓慢地品尝每一口面包并想象食物能带给你能量和营养,直到吃完整片面包;

  7.心里洋溢着感谢,向所有制造这块面包的人道谢:农民、厨师、司机、售货员。

  吃多少才合适?

  每天吃多少合适也有科学标准,当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以一个1.70米左右的中青年男子为例,体重正常,体力劳动也不是很重,那么他一天能量需要大概是在2000多大卡,其中粮食应占到50%左右,数量大约为250克到400克左右,蔬菜水果分别为300克~500克和200克~400克,鱼禽肉蛋应为125克~225克,外加牛奶和适量的豆制品。零食、甜点、酒之类的应该适可而止,如果体力劳动稍重,那么这些东西也可适量增加。

  从自身感觉来衡量,每顿饭后精力充沛,到下一餐前,有一点饥饿感就好。

  如果每一餐都吃到有了饱的感觉才放下筷子,其实已经超标了。长期处于饱的状态,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就会慢慢失灵,对饱的感觉变得迟钝,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饿的奥秘

  人的大脑中存在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它们和大脑皮质一起,通过胃肠道的反应对人的食量进行着有效控制。当胃排空后,大脑皮质收到饥饿信号,神经中枢就会向饥饿中枢发出进食指令,而向饱食中枢发出抑制指令,这样我们就开始进食。当胃肠道感觉到膨胀,就会把饱食信号通过反射的方式发送回去,于是进食停止。

  贪吃、多吃并不总是因为饥饿,而是一种长期习惯。当人们聚餐或边吃饭边想别的事情时,往往会花很长的时间,注意力集中在聊天或其他事情上,饱腹感反应相对迟钝,容易吃得过饱。吃东西时狼吞虎咽,吃的速度快过了饱食信号的传递速度,也会过度摄取。

  1.饥饿=食欲?

  错!身体产生饥饿感是由体内的刺激产生。胃里没东西时会收缩,如果还不补充食品,就会引发轻微的头晕、发抖及血糖降低等症状。与饥饿感的形成完全相反,食欲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如美食光鲜的外表及香喷喷的味道等引发的。

  食欲和饥饿感常常被混淆,因为产生时都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唾液开始增加,胃也开始收缩。不同的是,如果不加理会,食欲感很快就会消失。经常节食的人比较不容易区分自己是真饿了,还只是嘴馋,当他们一旦向食欲投降,就会忍不住特想吃高热量食物。超重的人,不是让自己挨饿就是吃得太撑。于是他们更容易掉入饥饿→暴食的陷阱。如果少食多餐,就不会产生这种难以抑制的强烈渴望。

  2.天生贪吃?

  不全对。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Lept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决定食欲的大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理正常的人如果食欲超大,很可能是童年时家庭的喂养习惯所造成的。那些用奶瓶喂奶的婴儿,常常被喂过多的牛奶,养成吃的比需要多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也会一生相伴。

  出生的季节也可能影响胃口,寒冷天气出生的人,食欲通常比出生在温暖季节的人更好。

  3.锻炼后食欲更旺?

  错。很多人觉得运动会让肚子更饿。事实上,运动后,身体会释放出一种能够抑制饥饿感的化学物质。从长期来看,运动能帮助稳定胃口。常运动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食欲。研究发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的人会吃更多的高碳水化合物、低卡路里的健康食物。

  4.眼大肚子小?

  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营养学教授布莱恩·沃辛克,将54名志愿者分两组,第一组用普通碗喝汤,另一组的碗却被暗地里作了机关——底部与一个大汤锅相连。结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二组人喝的汤比第一组平均多出了73%,摄入的热量也平均多出了113卡。但两组人自我感觉喝饱的程度基本相同。沃辛克教授评价:“这说明人们是用自己的视觉,而不是胃部的实际感受来判断该摄入多少热量的。对于饮食控制来说,这很危险。”

  饿人大观

  美国尴尬

  美国是公认的“快餐王国”,快餐店的行销手段也是人们越吃越多的强大推手。麦当劳汉堡套餐的热量从最初的590卡增加到今天的1550卡。美国电影院售卖的超大号爆米花的包装就像个“大购物袋”,一袋热量高达1160卡,其脂肪含量相当于一人三天的标准摄入量。

  如果大胃的美国人碰到精致的法国菜会怎样?答案就是:吃不饱!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尴尬”——因为全世界的餐馆都填不饱他们的肚子。调查证明,67%的美国人外出用餐时,不管食物分量多大,他们都会吃得干干净净。

  法国悖论

  那么法国人的健康是靠饿出来的吗?错!法国人吃下去的食物并不比美国人少太多,但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和患心脏病的几率却比美国人低得多。这一著名的“法国悖论”的原因在于:他们餐桌上的内容不是食物而是欢乐。他们会放松心情,放慢饮食,承认人类对进餐的固定需求,从而让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状态。

  韩国人的正餐被我们误认为点心

  中国人到了日、韩,也可能碰到同样的尴尬。某次在韩国举办的亚洲营养学大会上,东道主准备了可口的韩国美食。由于宴会采用的是分餐制,所以每人面前都被摆上了一盘精美的食物,里面品种很多,一盘吃完后,中国人都等着上主菜,然而东道主却宣布宴会结束了。韩国人的正餐,居然被国人误认为是开胃的点心!

  中国家长的觉醒

  过去,当大家还没意识到肥胖带来的种种恶果时,美国家长曾这样教训孩子:不吃麦当劳吗?你看看,中国孩子想吃都吃不上!很快,M店和KFC在中国遍地开花,当中国孩子沉溺于洋快餐时,终于有中国家长觉醒了,他们教训孩子:还吃汉堡包呢,你看看,美国孩子都吃成痴肥了!

  每餐七分饱健康缓衰老

  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长,这已是定论。那么,人和其他一些大个的哺乳动物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试验。把48条两周大的狗分两组,一组每天摄入的热量是1745±46千卡,另一组少吃25%,然后在狗圈里养着。这个试验持续了14年,直到最后一条狗死了才结束。

  结果发现,每天少吃25%的狗,无论从快乐程度、活动能力上看,和另一组吃饱了的狗没有差别,只是吃得少的狗体重少20%。

  前5年,这两组狗没有什么差别。5年以后,吃得饱的狗开始出现肥胖、骨质疏松、糖尿病,到第7年就有狗出现快速衰老,陆续死亡。可是吃不饱的狗,还很健康,衰老出现的时间晚了好几年。

  最后算下来,少吃25%的狗,寿命延长了50%,平均寿命是饱食狗的1.5倍。而且晚年这些狗的生存质量要比饱食的狗好很多。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专家,也在恒河猴身上进行过类似研究。

  这项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发现,那些每日喂食热量少30%的猴子,寿命从平均23岁,延长到30岁,而且这些猴子更具活力,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的机会也少很多。

  这项在大约300只猴子身上进行的长期研究,再次验证了限制热量摄入可以延长寿命这个假说。

  事实上,因为猴子与人最接近,这个假说很可能在人身上一样有作用。人不需要过分的节食,只要能坚持每天每顿饭吃7分饱,就能活得健康,就能长寿。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