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师生同考”的隐性导向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1-24 09:15:15

  期末到了,考试又开始备受关注。沈阳市不仅考学生,还要考教师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近日,沈阳市4万多名小学、初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期末考试”。此前,8000多名高中专任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老师与学生同一张试卷答题,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评价考核的指标之一。

  “师生同考”看似是为了教学相长,将教学质量监测的对象从学生扩大到教师。偶一为之,能让老师感同身受,或许还能激发老师对于过度关注考试分数的反思。但是,这“同考”如果变成制度化的质量检测,规定高中教师成绩低于80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低于85分者不能获各层次奖励,这种“一考定优劣,以分论英雄”的做法,就有一种隐性的导向作用,难免使人联想到应试教育。

  教育离不开考试。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将考试的功能无限放大,用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标准评价教育、评价人才,用分数的高低衡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引导社会一味追求分数,把教育带入“高分崇拜”的误区。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于重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而不是整天围着考试、瞄着分数转来转去。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测评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无可置疑。然而,教师的从业标准既有学历、教师资格等硬性指标,也有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软性标准。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是多方面的,教师既要“学为人师”,还要“行为世范”。因此,考察和测评教师的标准也应当是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既要测评专业素质,也要考察人文精神。用考试、用分数、用量化指标,可以考出成绩优异者,却未必能考出良师和名师。

  且不说爱心、奉献、敬业等师德水平无法用考试来测量,即使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衡量的标准和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虽然说讲台即舞台,但教师的教书育人之功在课内也在课外。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创新精神、班级管理等等,都是教师基本功的应有之义,而这些,单纯用考试来测量,用分数来评判,是否失之简单、失之偏颇?

  推进教育创新,其实是同应试教育博弈。应试教育像一个“场”,如果不彻底打破陈旧僵化的教育观、人才观,就很难抗拒应试教育效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却加重了考试负担;本来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果却培养了应试技巧。在应试教育这个“场”里,教育改革走偏、走歪的历史不应讳言。

  深受应试教育之苦之害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在给学生关心关爱的同时,也应当多给教师一些人文关怀。以“师生同考”的形式,让教师体验学生的感受,不失为一种尝试,出发点可以理解;但其效果,是会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还是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其隐性导向发人深思。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