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未成年女生遭遇网络恶搞的警示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1-21 09:25:07

  “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是13岁的北京小学生张殊凡,在去年12月27日19时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就是这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就是这短短的“很黄很暴力”五字,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会招来网民的攻击和恶搞,会以强悍的火爆程度和迅猛的传播速度闹得满“网”风雨,成为2008年“首句流行语”。

  虽然大多数网民只是出于好玩或追逐流行的心态对这句话感兴趣,但有少数人却是在以制造网络暴力为乐。据报道,几乎在一夜间,关于张殊凡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打油诗、诅咒信等泛滥成灾;百度贴吧突然出现了张殊凡吧、很黄很暴力吧;某网更是把其视频截图放在显著位置,发帖号召人肉搜索。很快就有人把张殊凡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受获奖励跟贴出来,甚至精确到她出生在哪家医院……

  现今的互联网到底是不是“很黄很暴力”,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些用户无法拒收的垃圾邮件,那些在浏览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某一网站设为默认主页、自动进入的网页,那些突然从网页中蹦出来的“极度诱惑”图片和信息,让不少人都面红耳躁过。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即使是一些正规的大型门户网站,“极品艳图”之类的也是恣意横陈。而“女研究生虐猫案”、“铜须与已婚妇偷情案”、“恶毒后妈案”等一系列网络事件,则更是让我们在见识了网络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网络暴民触目惊心的“凶猛”。

  诚然,当一个13岁的女生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出“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样“特殊的话”来时,我们可以指责她是一个被“摆布好的木偶”,也有理由怀疑她对“黄色”和“暴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不屑于她那浓厚的迎合报道、应景制造典型、近乎成人化的用语,但我们不能超越法制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尺度,不能突破网络的道德底线,用“群体暴力”来对一个未成年人“大动干戈”,毕竟,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

  一直以来,我们对网络是心存感激的,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表达意见的空间和平台,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眼下,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积弊相对集中,很多时候,网络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道减压阀、调节器。民众情绪在互联网上得到宣泄,总体看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宜疏不宜堵。然而,这种自由、开放和平等也是相对的,不能也不应该“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借恶搞来放大假、丑、恶……

  让人欣慰的是,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恶搞出现后几天,这场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连日来,越来越多反对恶搞,向张殊凡道歉的文章、帖子开始出现在各大论坛、贴吧和博客上;1月8日,百度贴吧管理组发出公告,将根据情况采取多种管理措施,对人身攻击、诽谤等内容的帖子进行清理和维护;其他一些网站上出现的相关帖子和图像也被陆续屏蔽或删除;制作视频截图的网友“王老板”最近也发了一封网络公开信,为自己的行为公开道歉……

  尽管如此,但这一事件留给张殊凡幼小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在短时间内却是无法消弥的,也让我们再度领教了网络潜在的“很黄很暴力”,凸显了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也说明健全法治规则、依法净化网络视听环境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它警示我们,在网络这个匿名世界里,虽然少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规则,但也要严格按照《文明上网自律公约》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想当然地煽动弱势网民去伤害更弱势的个体;我们的监管部门也要主动应对,通过法治、道德和网络实名制等多种手段,在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寻求谐振共鸣。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