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道临(资料照片)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以后,又辗转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日出吧)、《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青春吧)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便返回燕京大学,于1947年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
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上影厂继续从事表演创作。主演及参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南岛风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万紫千红总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早春二月吧)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其中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表演深沉、自然,富有激情,都是中国电影表演画廊中的佳作,他的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他所配音的影片有《王子复仇记》,解说的影片《鲁迅传》,都极有魅力,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朗诵艺术家。
孙道临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1984年后他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继母吧)。而近来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是执导的电影《詹天佑》,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华表奖吧)”最佳故事片奖。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孙道临所享受到的“掌声与喝彩”比那些当红明星们要热烈得多。
孙道临为艺术“永不消逝”
有这样一些艺术家,虽然年逾古稀,但魅力不减,依然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阳光”的心态,岁月的流逝仿佛只能增添人们对他的敬慕,在许多观众眼中,孙道临就是这样的人。
演员孙道临银幕上的“万人迷”
1921年出生的孙道临早年就读燕京大学,拿的是哲学学位,不过孙道临最终从事的却是演艺事业。将孙道临引入演艺事业的人是他的一位挚友黄宗江。孙道临上学时常写些散文、朦胧诗之类的习作发表在校刊上,他的诗人气质被他老同学黄宗江认为可“利用”,便开始约他翻译剧本,然后再为他度身订做设计一个角色———《大团圆》里的“老三”,巧妙地将他引领上舞台。1948年该剧又被金山看中,要拍电影,于是孙道临又走上了银幕。
说起孙道临,首先让人想起的是他的一个个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从《乌鸦与麻雀》到《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李连长”、“觉新”、“李侠”、“萧涧秋”、“李四光”等一系列电影人物形象,他越演越出色。他演的电影伴随着几代观众的成长,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天王天后,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一件事就可以说明,据说“萧涧秋”脖颈上那条不起眼的深色长围巾在当年成了市场的抢手货———青年男女情不自禁都选择它作为表达爱情的互赠礼品。更有许多痴情的女子把“萧涧秋”和孙道临合二为一,给他写去一封又一封情书,痴痴地等候在电影厂的门口,只希望能一睹他那潇洒的身影和他那略含忧郁的眼睛。
导演孙道临“华表奖”的获得者
孙道临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1984年后他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而近来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是执导的电影《詹天佑》,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孙道临所享受到的“掌声与喝彩”比那些当红明星们要热烈得多。
说起这部影片的出世过程,那要追溯到1963年。孙道临说:“1963年我在北京拍摄《早春二月》,北影厂的导演凌子风来找我,他说要拍《詹天佑》这个戏,找我演。我感到十分高兴,欣然接受了邀请。我忙里偷闲地看了由北影厂编剧岳野写的剧本,但后来影片没有拍成。”对于没拍成《詹天佑》,孙道临十分感慨:“那个时候拍知识分子题材的电影是很难的,所以,像《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那样的人物都过不了关,拍完后就入库了。”再次提起《詹天佑》已经是1993年,当年《詹天佑》的编剧岳野找到孙道临说他写了8集电视剧本《詹天佑》,希望孙道临来导演,孙道临爽快地答应了。但当他看了剧本,感到这么大的题材,8集电视剧难以很好地表现,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计划电视、电影一起拍。由于种种原因,影片到1998年才进入筹备状态,历时3年才完成。
配音孙道临“哈姆雷特”成经典
除了在银幕上塑造形象,幕后,孙道临也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20多部外国影片配音。
1958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找到孙道临,请他担当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中男主角哈姆雷特的配音工作。谈到为《王子复仇记》配音的前前后后,孙道临说:“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配音剧本。当时社会上有四五种《哈姆雷特》的译本,我们最后选择了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作为配音剧本的蓝本。配音和演戏不同,既要忠于台词内容,又要根据原片人物的口型、节奏修改台词,也就是所谓‘对口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配音剧本终于定了。1958年那时演员经常要下厂矿慰问演出,大家很难碰上。译制导演就先录其他人的,最后集中3天让我录音。在这3天时间里,我的嘴几乎没停过,一直在说啊说,录到后来嘴都合不拢了———不是乐的,而是干的。”
他为哈姆雷特配音的那段关于生死的台词,从此成了独白的经典。
诗人孙道临不服老的活跃老人
孙道临的“同岁、同窗、同行、同乡”黄宗江形容孙道临说:“孙道临是一首诗,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诗。”舒伯特是孙道临最喜欢的音乐家,林黛玉就是孙道临的妻子王文娟。
事实上,生活中,孙道临也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孙道临从高中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尤爱作诗。或许是喜爱诗歌和因为本身拥有嗓音圆润、吐字清晰的条件,孙道临对朗诵艺术非常热爱,解放以后孙道临第一次朗诵是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朗诵,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年过80的孙道临还在一些诗歌朗诵会上频频出现。
不过年已八旬的孙道临却从不把自己当老人,当有人喊他“孙老”时,孙道临说:“我老了吗?如果你们不提醒,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老了。”有人问他“是否准备撰写个人回忆录”时,孙道临笑着说:“我现在还很忙,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入老人之列,我的艺术创作也没有停止,等我干不动了,我再去写。”
或许正是这种依然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阳光”的心态,才让他不断地在艺术领域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