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月9日电 爱,给予了家庭是亲情;爱,给予了社会是博爱。刘汉江,连续把6个大年三十除夕夜给予了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们。他与孤寡老人一起包饺子,和孤儿一起燃放鞭炮,用他那博爱之心,践行着他那“为天下儿女行孝道,为千家万户解忧愁”的铮铮誓言。
今年52岁的刘汉江是市社会福利院院长,他这个院长是6年前局党组通过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硬着头皮走上的工作岗位,而从他走进市社会福利院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当做了这里孤寡老人的儿子,当做了孤儿的父亲。
时近2002年春节,刘汉江早早地为院民准备好了年货,年三十晚上,刘汉江没有回家,而是和值班员工一起,带领孤寡老人共同包饺子,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除夕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刘汉江带着十几个孤儿在院子里欢喜地点燃鞭炮和烟花。而这时,刘汉江家中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也正在盼望着刘汉江能回家过团圆年。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2002年的春节我真的第一次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言语间,刘汉江给了记者更多的沉思。记者能理解刘汉江内心对“忠”与“孝”的理解,因为大年三十,没有儿女不想着和父母团聚的,也没有父母在除夕之夜不想着自己的儿女,更何况刘汉江的父母已近80高龄。
2007年除夕傍晚,80多岁的老父亲给刘汉江打来电话,电话中只是问他是不是工作很忙?是不是这个除夕夜还要和院民一起包饺子?是不是有孤儿要放鞭炮?刘汉江在回答了两个“是”之后,老父亲挂断了电话,此时年过半百的刘汉江眼眶湿润了,他默默地走进了楼梯间,在拐角处,抑制不住的泪花挣脱了眼圈的束缚,注满亲情的泪水悄然落下,他知道,年事已高的父母是多么希望自己的长子能守在他们的身边,过一个全家大团圆的除夕夜啊!
他离不开啊,他还要陪伴院里的老人和孩子过年;他要陪老人包饺子;他要陪孤儿们点燃除夕夜的鞭炮;他要等着孩子们来给他拜年,给孩子们送压岁钱;他要送他们新春的欢乐与祝福;他要让儿女不在身边和没有亲人的老人们开开心心;他要让喊他“院长爸爸”、“院长爷爷”的孤儿们感到关心和爱护。
时至今天,刘汉江从走进市社会福利院起,已经连续6个除夕是在福利院和院里的老人和孤儿度过的。每年春节他都要拿出自己工资给孤儿们分发压岁钱。
刘汉江是个从不服输的汉子,他当过兵,是优秀士兵;做过工人,是技术全面而过硬的电工;他也做过商人,而且是从逆境赚到了成功的商人。
2001年市社会福利院人事调整,局党组研究把他作为院长人选,对他寄予希望,局领导找他谈话,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他对市社会福利院的境遇有所耳闻,何况他要放弃全额事业单位的待遇去差额单位工作,他想不通,见几位局领导轮流找他谈话,他索性请病假来逃避。几位局领导借到家中看望病情,对他进行思想工作,问他还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不是面对困难而服输,还告诉他组织决定是看中他不服输的工作劲头。
一包香烟陪伴他一夜的思索。天亮了,刘汉江带着组织的期望和领导的嘱托,走进了市社会福利院。从此,他将全部的爱,奉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奉献给了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
6年前的市社会福利院,院民是70多位“三无”的孤寡老人和10余名孤儿,居住生活在破旧而且楼盖漏雨的三层楼内,遇到连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院子里除了一块院民种菜的小园子,就是泥泞的院落,锅炉陈旧,暖气不热,窗子变形关不上。最让刘汉江感到头痛的是一走进院大楼,空气中弥漫的是墙皮里散发出的酶味和房间、厕所里散发出的令人作呕的尿臊味,以及满地的痰液。
刘汉江感到这里是个“小社会,大家庭”,更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他首先开展了整章建制,以岗位工作制度来增进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三无”院民是以管理为主,由于多种原因,当时院民之间打架的很多,谁睡觉打呼噜了,谁不想和谁住一个房间了,说不听,管还闹,刘汉江就带领工作人员逐个房间、逐个院民去沟通感情,促进他们之间的融洽,看到刘院长公平对事,和气待人,喜欢吵闹的再也不闹了。
经过向局领导申请,刘汉江着手对院民生活和居住的大楼进行环境改造。
为了节省开支,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操作员,带领员工拆墙皮、运沙土,外请的施工人员既笑他太小抠,又笑他不会当领导。为了监督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他几乎每天都是从早4时开始,在现场忙碌到晚10时,一连多少天睡在办公室。没见过他这么为工作而劳累的妻子,埋怨他忘记了家,忘记了家里的妻儿老小;儿子多少天见不到父亲,埋怨他不关心自己的学习。几个月的努力,旧楼焕发了新的容颜。楼盖换上了彩钢瓦,解决了房子漏雨的问题;墙皮换了,浸在墙皮里难闻的尿臊味没有了;地面上铺装上了地砖,锅炉和取暖设备更换。
福利院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变,入住的院民也多了起来,100%的床位使用率给了市社会福利院更多的人气和关注。
“刘院长把6年前一个总建筑面积仅4000平方米,接受能力不足70人的市社会福利院,快速建设为今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接收能力350多人的标准化综合型的现代化社会福利院,作为在这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我看到和经历了这一变化,刘院长在家是长子,在福利院员工面前是长兄,在生活在这里的每一名老人面前,他依然被看作长子,在这里的孤儿心中他是位慈祥的父亲和爷爷,他以工作领先、服务抢先、率先垂范的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着全体员工,替天下的儿女尽着孝道,我们的院民从单一的‘三无’发展为‘三无’和‘四有’的双重结构,使社会福利院实现了敬老、养老、送终的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他是我们福利院快速发展的脊梁。”院长助理崔丽平深有感触地说。
2002年的一天夜里,院里的“三无”老人陶兆培逝世,接到电话的刘汉江匆匆赶到福利院,领着两名值班员工,为老人穿寿衣、抬尸体,直至将老人送殡仪馆火化完毕。老人的3位远房亲属亲眼目睹了刘汉江为老人所做一切,在火化完毕回来的路上,老人的3位远房亲属突然齐跪在刘汉江的车前,磕头向他及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6年中,刘汉江亲自参与为逝去老人穿寿衣、抬尸体的有十几位之多。
一位名叫刘洪义的78岁“三无”院民常因患风湿病被折磨的痛不欲生,刘汉江就利用出差的机会,自己掏钱为老人买来价值80多元一瓶的特效药,为其缓解病痛。
从2004年,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支持政策加大,我市的社会福利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建新楼、建花园、建室外运动健身场,花园式的市社会福利院给了老人们欢喜,有收入、有住房、有儿女、有文化的“四有”老人纷纷申请入住,使市社会福利的院民达到了330多人,实现了院民由“三无”到“四有”的转变。
“刘院长那孩子好啊,像我们的好儿子一样善待我们,生活在这里,我们吃的放心、住的舒心、玩的开心、儿女们放心,这里就是我们老人最好的家。”院民王大妈面对记者的采访,为刘汉江竖起赞许的大拇指。
在单位,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工作没有分内分外,他拿上工具可以上电线杆,可以维修电梯故障;他挽起袖子可以维修下水管道,可以用手清淘大便器内的污物。
“我们每个人都会慢慢地变老,院里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五千年中华民族尊老传统的传承,就要对老人尽孝,为老人送终,我们福利院就是替天下儿女尽孝道的服务单位,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是让老人在社会福利院生活得快乐健康。”朴实的语言,讲不尽刘汉江心中对老人的关爱,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爱。
6年间,市社会福利院先后荣获省级“花园式建设单位”、“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及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刘汉江也先后荣获省民政战线“先进个人”、市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为天下儿女尽孝道,为千家万户解忧愁”是刘汉江献身社会福利事业永恒的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