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家庭教育是中国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部分领域,事实上,家庭教育的作用不亚于学校教育,甚至家庭教育的科学与否决定孩子发展的一生和一生的幸福。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单纯去寻找好学校,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却忽略了孩子在学习中的感受,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下面介绍的是一个普通的案例,我们认为在刘晓琳的教育中,最成功的是刘晓琳的母亲在晓琳学习最初时,把学习当作奖励,从而激发的晓琳的学习欲望,而今天,我们不少家长迫于社会的压力,把学习硬塞给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欲望,最终,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学习成绩不是由学生的智力和学校的好与坏决定的,而是由孩子最初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发展过程中对学习的兴趣决定的。
刘晓琳以全额奖学金登上了飞往英国牛津大学的飞机。刘晓琳从小学到高中,就读的都是普通的学校,她的父亲刘根正是广东某小镇上的工人,母亲王丽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就是这样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却培养出了一个牛津大学学生。培养兴趣,学习是种奖励的手段
现在的父母,最头痛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督促吧,怕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放手不管,又怕孩子放任自流。从孩子懂事开始,父母们就开始绞尽脑汁,想找到一条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捷径。对此,刘根正和王丽的办法非常简单:“把学习作为一种奖励。”
刘晓琳三四岁的时候,最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的故事太好听了,大灰狼欺负3只小猪,3只小猪性格各不相同,第一只小猪建了个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了,第二只小猪建了木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每当妈妈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拿来一本书。晓琳也知道,妈妈的故事都来自于那本书。
“妈妈,妈妈,”那天中午,晓琳跑到厨房找妈妈,“快,给我讲故事。”
“不行啊,琳琳,”妈妈看了看她手上的童话书,“妈妈正在做饭,如果你能帮我洗菜,做好饭,就奖励给你一个故事。”
晓琳想了想,同意了。虽然她把水弄得满地都是,菜也洗得不是很干净,但妈妈还是夸奖了她,并在饭后,给晓琳讲了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
晓琳的全部心思都在故事书上。渐渐地,她不满足于妈妈讲故事了。故事就在书里放着,如果自己认字,就不用总是求妈妈讲了。可是,她不认字,怎么办?晓琳自己提出了识字的要求。
“我要自己看故事!”晓琳不懂得说要认字,“故事就在书里呢。”
“那你就要学会识字。”妈妈说。
“妈妈教我。”晓琳来劲儿了。
王丽觉得,现在也的确到了让她学习识字的时候了。不过,如果只是泛泛地教她认字,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感到烦了,把学习识字当成了负担。所以,她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把教晓琳识字,也当成了奖励。如果晓琳能够按与父母的约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按时起床……一天的综合评分达到优秀,得到父母的认可,就教她故事里面的5个字。如果表现更好,就会奖励10个字。
晓琳非常喜欢这种奖励游戏,因为,那些神奇的故事,就像一个个迷宫,渐渐完全地呈现在她面前。
有一次,妈妈正在“奖励”晓琳时,忽然有件急事要出去办,她让晓琳自己先复习以前的“奖励”,匆匆地出门去了。2个小时后,妈妈回来时,发现晓琳还捧着故事书在“研究”,见妈妈回来,她高兴地扑了过来,要求把剩下的字也“奖”给她。王丽觉得,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可以教她查字典了。后来的奖励就变成教查字典。没想到,晓琳学得很快,随着识字量越来越多,晓琳已经不需要妈妈给她奖励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她干脆就查字典,自我奖励。
王丽认为,与其用别的奖励学习,不如把学习当作奖励。因为,在学习就是奖励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让她学会了付出回报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做家务,甚至还学习了等待和忍耐,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的重要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