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教授擦皮鞋的“尊严”思考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27 09:29:13

  扬州大学副教授常再盛“隐瞒”身份擦皮鞋,表示自己在一双双布满灰尘的皮鞋面前,找到了一种纯净的愉悦,找到了生命的本真,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尊严”(12月26日《扬州晚报》)

  这次“教授擦皮鞋”事件与之前媒体报道的“冠军当搓澡工”、“博士街头擦皮鞋”、“教授辞职卖猪肉”所引发的“人才浪费观”思考截然不同,这次“教授擦皮鞋”并非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寻找“丢失的尊严”,为了“有尊严地生活”,即获取“尊严感”。作为一个著名的雕塑家,一个有房有车,生活宽裕的大学教授,竟然可以放下“架子”上街给人擦皮鞋,在常人眼里似乎不可理解,但在常再盛看来,却是找到了“幸福的真谛”。在常再盛的博客里,笔者见到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们不被束缚,就能“尊严生活”!我们能蹲坐街头,藐视现存的一切规则,就能获得“禅者”的自由!依笔者看来,常再盛的擦皮鞋其实是为了在这个充满尘杂喧嚣和利益欲望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本真,即尊严、自由、幸福的活着。

  学人朱学勤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的时代。在这个充满欲望和竞争的社会里,人已经开始逐步沦为社会驱动的机器,丧失了内心的宁静,丢弃了自由的温暖,逃离了的诗意的栖息,找不到精神的归依,以至于“不能解答‘我是谁’、‘尊严在哪里’”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命题,宛如金庸作品中走火入魔的欧阳锋。常再盛也曾迷茫,他说:“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校长面前,我要毕恭毕敬;在学生面前,我要有‘师道尊严’。可是,这两个‘常再盛’,是真正作为‘人’的常再盛吗?还是一部社会机器?”他常常感到自己不能解答“我是谁”、“尊严在哪里”。但哲学家、文人、学者往往具有其他人所难以企及的前瞻意识,作为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忧患意识、觉醒意识的艺术家常再盛便首先感应到了这一点,并开始用行动去探求真正的“尊严”之旅!

  尊严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柯林斯托姆说,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欲望的膨胀、心灵的侵蚀,尊严遭受到生活的撕扯和凌辱,“退到了只要能够呼吸、能够吃喝拉撒就心满意足的死角。对于长期习惯于动物式生存的群体,尊严不但过于奢侈,而且会成为负担。”(鲁迅语)常再盛的出现似乎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

  其实,中国一直缺乏足够的“尊严意识”,培植民族的生命机体中也缺乏尊严的因子。鲁迅说过,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没争得过人的地位,永只在乱世和盛世之间来回颠簸。西方人文传统中却贯穿着一个重要观念,即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近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解释说,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正如哲学家陈家琪所说,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

  尊严的缺失必然导致社会文明秩序的紊乱和精神的错位。有句民谚说的好:人无两块皮,百事都可为。人一旦放弃了尊严,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那就什么境遇都可以忍受,什么丑行恶行都能干得出,再也没有羞耻可言。放弃尊严就意味着放弃了做人的根本,便不懂得忏悔捍卫,不懂得拒绝和反抗,“表面上是无欲而刚,实际上是生命取消主义”,其社会恶果显而易见。之前报载的“研究生求职下跪事件”、“大学生、博士生自杀事件”、“石靖门事件”等等,无不是因为尊严感的缺失而导致的群体性阵痛。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就一个社会而言,这个社会的核心应该是树立起一种普通人都应该具有的尊严意识和生命意识。只有在这种意识的阳光照耀下,每一人才会找到生活的动力和理由,才能有体会到工作的欢乐和幸福,而每一个企业也必将形成强烈的保护意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此,一个国家才可以真正的强大、和谐。

  常再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