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教育因“财”施教合理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21 09:52:49

  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因材施教仍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致遵循的教育原则。可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学校却置教育公平于不顾,巧立名目,大行因“财”施教。

  近日,据《长江商报》报道,部分学生家长反映,武汉市某实验小学每年级分大小班,小班人少,教室配有空调、DVD等。通过考试,每学期多交1200元才能进小班,而与之一墙之隔的大教室却显得较为简陋,五六十人济济一堂。

  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和付出教育成本的多少,将学生人为地分成大、小班,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教育公平。虽然校方一再解释,说是为了实现对教室的合理利用;探索小班教学的课题实验,有利于老师摸索小班教学经验;满足家长的需求,起到托管学生的目的。但这些解释显然是一种牵强的借口,分成大、小班就是对教室的合理利用吗?十几个人的小班教室配有空调、DVD,而五六十人的大教室却设施简陋,这叫合理吗?再者学校探索小班实验课题,实验经费又怎么能让家长买单?如果学校真的是为家长着想的话,被托管的学生也不该因此而享受“贵族待遇”。

  用因“财”施教的办法将学生人为分班,必然使大班学生的人均教育资源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小班不仅在硬件上进行了高标准配置,而且在师资力量上也给予了特别倾斜,这就更拉大了大小班之间的差距。另外,因“财”施教,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条件好的教室上课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而瞧不起在普通教室上课的学生;在普通教室上课的学生可能有一种自卑感,自觉低人一等,这种人格上不公平无疑会加剧教育不和谐的因素。

  在教育公平的社会大环境下,“贵族小班”以及类似的各类“变相学校”和“变相班级”之所以还在不断滋生,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利”字,学校因“财”施教的根本动因,就是因为有利可图,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有些学校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利用家长的“精英教育”和“高成本教育”心理,在“贵”字上大做文章。所谓的“贵族学校”也好,“贵族小班”也好,“贵”在哪儿?说到底不都是学费昂贵吗?

  因“财”施教这种教育怪象,是教育物化的必然结果。要走出因“财”施教的教育怪圈,首先要加大督教力度,要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要让教育远离产业化,远离铜臭;其次,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为受教育者切实提供普适的优厚教育资源;再就是要切实保障教育者的待遇和权益,让教育者能够安心从教,不再为“财”所困。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