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不应片面追求大学教师“博士化”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18 09:48:54

  现在流传一句话:“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大学”。为什么大学教师“哥哥姐姐”越来越多?就是高校教师“博士化”的结果。因为我们把高校教师中博士的比例作为衡量高校水平的标准,现在大学招教师,几乎都要求博士学历。博士生一般二十七八岁,在学校当了两年讲师就升副教授。我认为,这种现状不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教师存在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级。在国外,教师担任助教和讲师的时间必须达到三到五年。而在我国,助教和讲师的环节实际上被忽略掉了。教师应承担的助教职位被学生的“三助”取代了,而讲师阶段只是“过渡性”的——在武汉大学,讲师大约每年只需教50节课,每周两到三节课就完成任务了。两年之后评副教授,看重的是他的科研成果,他上课好不好,学生爱不爱听都无所谓。

  这样的教师,他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怎么能保证?另外,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过程也没有了,似乎人人无师自通就懂教学,就会当老师。

  追求教师“博士化”,在早期是因为我国的博士人才非常稀缺。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一年只有几千个博士生毕业。为了提高人才素质,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教师担任助教、讲师的年限用攻读硕士、博士时间冲抵了。这实际上混淆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考察的边界。而现在,全国一年有6万名博士毕业,我们就应该对这个制度进行反思了。我有个学生,刚刚博士毕业就被某高校聘为博导兼系主任,不久前我遇见他,他很“郁闷”,因为他对博士教学感到力不从心,院系建设也不顺利。这就是缺乏助教和讲师环节历练的结果。

  但是,迫于人才竞争的压力,目前单个高校也不可能延长博士生升任副教授的时间。所以,我认为比较好的模式是,让部分优秀的硕士生留校,一边做讲师一边在职读博士,既积累了教学经验,又确保了学历水平。但如何根本改变目前片面追求“博士化”带来的问题,还需要高等教育界的共同关注。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