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投名不用状 集结别等号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18 08:50:52

  这是属于《色,戒》、《投名状》与《集结号》的年末。看完《色·戒》,男人觉得女人靠不住,越漂亮越可能是女特务;女人觉得男人靠不住,爱欲虽深,杀人仍不眨眼。看完《投名状》,让人觉得哥们儿靠不住,再怎么拜把子结义构建统一战线,也难免心怀鬼胎胎耸动,三心二意意难平。看完《集结号》,让人觉得历史靠不住,它的方向容易正确,细节却容易丢失;它的骨架往往颠扑不破,血肉却经常灰飞烟灭。

  《投名状》对于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一举逆转了由张艺谋缔造、陈凯歌发扬、冯小刚贸然跟进的画面形式主义浪潮。那些用人或物的数量堆砌,置景与色彩的奇异夸张,极端化乃至变态的人物思维,以及团体操式的人群调度所共同构成的视觉景象,一度占据了中国电影银幕的主流位置。让人过目而忘的是电影,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感官刺激。《色,戒》尚有某种删减的余地,而那些影片,则几乎无剪可下,因为其本身就是一场匠气澎湃的感官游戏。

  与其说《投名状》是对前番大片套路的反叛,不如说,是那些套路已经走到了末路,浪极必衰,精尽而亡。此扭转之职由陈可辛借《投名状》来完成,不过是必然中的一次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则体现在商业大片如何赚取投资、赢得票房的操作模式逐渐固化,而乍富之初的艺术膨胀与畸变,终于要告一段落。

  谁过年不吃顿饺子呢。所以,“张陈冯”的大片探索,也算是中国电影走进商业时代后的一段过场戏。此刻,张艺谋正勤于奥运大业,他的画面形式主义追求,仍待“鸟巢”那一方天地来喷发;陈凯歌则在京畿深处默默锻造《梅兰芳》,京剧艺术本身的画面感和程式感,既给了其继续施展画面形式主义的舞台,又能替其抵挡习惯性非议,以及陈导演一向不太适应、无法解脱与解构的恶搞。从北京电影学院旧址朱辛庄走出来的这对老哥俩,正就坡下驴地暂别大片的是非。倒是后起而嘴硬的冯小刚,敢于直面惨淡的评语,直接投入《集结号》的新战场,以期用新的大片接防旧的大片,用现实主义枪毙形式主义。

  把《投名状》与《集结号》称作“贺岁片”,实在是一个奇妙而奇怪的方式。《投名状》甫一开篇,就是男一号庞青云从1600多具尸首之间爬出,只身偷得半晌浮生。《集结号》的故事起点,则是男一号谷子地掩埋了47个革命兄弟,独自踏上为死亡证明的漫长苦旅。死亡与失踪,磨难与牺牲,这些沉重的要素,搭建起了贺岁的平台。如果说陈可辛还只是用娱乐方式赋予“刺马”新解,那么冯小刚就是在努力还原——形式上告别饱满的美术色,内容上则试图重解历史。

  这是现实主义的做法。虽然以冯小刚一个班底之力,尚不足以形成大气候,但银幕上的风向,终于就此扭转。《集结号》里的声光电,与《拯救大兵瑞恩》何其相似乃尔。《集结号》里的人物气质与叙事节奏,与《太极旗飘扬》算不得孪生兄弟,也算是叔伯兄弟。中国的一线电影导演,已经很少能这么放下架子地去照流浪猫画华南虎了。

  这既是轮回,也是前进。投名不用状,集结别等号,既然意气相投,何必拘泥程式;既然殊途同归,何必再等召唤。《集结号》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它终于试图增加一些内容上的张力,来形成所谓商业卖点。虽然冯小刚像小学生一样地学着做新写实主义的战场叙事与置景,但这个故事所触及的历史内涵,则超越了以往国内战争电影所驾轻就熟的路线,不仅从视觉面貌上,也从思维逻辑上体现出了惊鸿一瞥般的新意。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场游戏,是人类发明给自己的一种享受。在“80后”这个文化符号逐渐泛起的时代里,在扭曲一度成为时尚、变态一度成为常态的文化消费语境里,李张陈冯这些“40后”、“50后”、“60后”们,要么逐渐感到吃力,选择退避三舍;要么改弦更张,以老辈人之长,克小辈人之短。谷子地为之撕心裂肺的淮海战役那浩繁战场,曾经像搅肉机一样吞噬进数以十万计的生命。在冯小刚的现实主义战争处女作里,让人曾经担心的不是他对画面形式主义的大胆反动,而是他如果在临摹了西方战争片的形之后,又试图变本加厉,要去临摹其神——其神是彻底的反战。好在,冯小刚在这个关键点上踩了脚刹车。因为这时髦的反战思维,适用于我们反思人类命运,却不适用于我们回忆那场构建了新中国最后一块城砖的解放战争。

  《集结号》镜头背后的冯小刚,表现得很克制。如果再观赏一下与《集结号》套拍的纪录片《牺牲》,就更能体会到这个商业团队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异乎寻常。今天的某种时髦,体现为在历史观上做出轻易、轻松、轻巧的颠覆与突破。《集结号》有所突破,又相当克制。但愿这不只是管理部门审核尺度在发挥平衡力,也是冯氏的创作团队在发表自己的历史观。

  相形之下,李安等没有浸习过辩证唯物史观的文化人,只能在《色,戒》那无法回避的历史镜像前,转而以缺少节制的色欲,来掩饰其历史观上的短板。而张艺谋、陈凯歌等生产的大片之所以遭人诟病,除了在画面形式主义上的过分,还在于其历史观的表达几乎彻底缺失。

  无论如何,中华民族是个爱琢磨事的民族。中国的电影观众,可能仍将长久地不习惯嚼着爆米花在银幕前傻乐一场了事。所以,冯小刚的《集结号》因阐述了有节制的新历史观而获得价值,陈可辛的《投名状》因在视觉之外解构了哥们义气而获得价值。陈凯歌镜头前的梅大师,张艺谋麾下的“鸟巢”大戏,能跟得上2007年岁末这最新的几履脚步吗?

  姑且审慎观之。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