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今日中国 正文
中国放假新办法出炉始末:反对意见也被重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17 09:55:45

图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新华社发

    东北网双鸭山12月17日电 据新华网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元旦将是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的第一个节日,此后,人们将迎来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

    两天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了从明年起我国将要执行的假日方案,11天假日的分布与11月初国家发改委 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一致。

    和“五一”黄金周存废的争议一样,一个多月前进行的相关网络问卷调查的严谨性也曾被专家们争论。被质疑的话题包括假日方案是如何出台的,民意调查中的反对意见能不能传递到决策层等。今天,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回应了这些疑问。

  反对意见也被重视

    今年11月9日到15日,国家发改委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的名义,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大型网站上就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进行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收到约150万份有效答卷,超过80%的网民赞成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即使在争论较大的将“五一”调整出的两天和新增加的1天用于增加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上,也有超过60%的网民表示支持。

    大多数公众认为,将部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有利于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调整后的五个长周末和两个黄金周,以及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将使老百姓旅游和消费有更多的时间选择,有利于提高出行质量,有利于商场、饭店、客运业的日常经营安排,也有利于景区资源保护。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网络调查过程中他们也听到不同意见,无论支持的意见还是其他不同的意见,政府部门都很重视,及时作了汇总和研究分析,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完整地上报了国务院。

    但这位负责人也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涉及所有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几乎不可能做到让大家都满意,毕竟不同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问题上,要尊重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见。比如,此次调查总体上有超过3/4的意见赞成和支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即使在争论较大的调整“五一”假期问题上也有超过60%的网民表示支持。既然节假日调整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就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从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看,有一部分群众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及相关休假制度还不理解或存在一定的顾虑。因此,在新的法定节假日安排正式颁布后,媒体和专家对其目的和积极意义还要加强正确解读,引导公众。

    春节不能多放一天源于法定假日不宜再增

    主管部门对公众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一是建议在保持“五一”放假天数不变的同时,增加传统节假日为法定假日;二是适当增加春节放假天数;三是还有少数意见建议将元宵节、重阳节等增设为法定假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这些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多假期的愿望。

    这位负责人说,部分老百姓对取消“五一”黄金周反应较强烈,主要是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得不到有效落实,反而减少了现有长假,继而影响长途旅游、探亲等活动,导致“十一”和春节假期更加拥挤。政府主管部门认为,《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正式出台后,在全社会得到普遍实施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实好职工的带薪休假制度。

    部分网友认为应该增加春节放假的天数,因为部分单位在实际执行中已不强制要求除夕这一天上班,而新方案的执行反而会使一些职工感觉春节长假减少了一天。这位负责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春节法定放假三天是合适的,前移一天体现了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一些单位除夕自行安排放假,不能代表政府的规定。

    中秋、清明已成为法定假日,为什么元宵、重阳就不能也放假?针对网友们的这个疑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考虑到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不宜再增加,而元宵节距离春节较近,中秋节虽然也与国庆节相邻,但相比之下中秋节影响更大,因此,此次暂不将元宵节增设为法定假日。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很多地方也称重阳节为“老人节”,应当受到重视,但考虑到放假总水平的限制和民意调查的结果,此次暂没有将重阳节增设为法定节假日。

    另外,在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的问题上,主管部门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传统节日应是全民性的节日,二是传统节日要有较为丰富的民俗活动,三是要综合考虑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的限定。

    还有意见认为,此次增加的传统节日没有考虑少数民族节日。国家发改委今天的说法是,此次调整主要是从全国范围来考虑。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着一定的地域性,主要纪念活动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举行,为此,修订前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都作了专门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目前全国有38个少数民族节日由当地政府或人大做出了放假规定。

  假日调整方案从去年就开始酝酿

    在网上征求意见时,曾有专家表示,这个只有7道问题的调查问卷显得太过单薄,不够科学,而且老百姓中很多人是不上网的,单单一个网上调查能反映民意吗?今天,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给出的说法是,此次方案的出炉不是简单地来自于网络调查,最早的启动工作在2006年就开始了,背后的工作可以说是海量的。

    据介绍,2006年主管部门就成立了假日调整的研究小组,全面研究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和休假制度的沿革和现状,并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印度、美国等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2007年以来,文化部和有关高校就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展开研究。同时,国家民委还就我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及放假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在基础工作完成得差不多后,国家发改委从2006年11月起,先后召开了6次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其中包括学者和企业代表的座谈会,会同其他政府部门的座谈会以及东、中、西地区座谈会。

    初步方案形成后,国家发改委分别于 2006年12月、2007年4月和2007年6月,先后三次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总体思路和初步方案,书面征求了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和单位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还透露,大多数公众以为假日调整方案是今年底才揭开面纱的,其实,早在2006年12月5日至8日,他们就委托新浪网针对我国调整节假日制度和全面建立带薪休假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该次调查累计获得有效答卷105688份,在是否增加传统节假日,减少“五一”、“十一”放假天数问题上,63.31%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26.84%的受访者主张维持现状,9.85%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

    在增加的传统节日选择上,中秋节高居榜首,95.73%的受访者主张中秋节应放假,然后依次是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同时,有部分受访者建议增加春节放假天数。

    那次受访人群包括了国企员工、外资企业员工、私企员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人群,且分布相对均匀。

    此外,2007年3月,国家发改委还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调查评价中心进行电话调查,共向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西安等六个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城市进行了2634人次的有效电话随机访问。调查结果显示,6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减少“五一”、“十一”放假天数,增加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同时,还针对农民工利用假期回家探亲的问题,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春节回家,此外主要集中在农忙季节,“五一”和“十一”期间回家人数较少。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主管部门曾对假日调整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调整。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