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政府将设基金支持演出“出口”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14 08:54:07

扶持优秀文化企业与文化创作者,有望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

  高峰论坛上,业界的倡议与政府部门的措施不谋而合。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东北网双鸭山12月14日电   继图书业战略性地“走出去”之后,中国演出产业也将开始思考“走出去”的相关政策环境和营销策略。昨天,“2007中国演出‘走出去’高峰论坛”在文化部举行。与会的中宣部、财政部官员透露,政府即将设立中国演出“走出去”专项资金与文化基金,扶持优秀的文化企业与文化创作者。

  政府将建文化产业融资体系

  昨天,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内文化产业部门的政府官员、演出商代表、各级艺术团体的负责人以及相关学者,纷纷为国内的“演出出口”献计。

  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负责人孙明章提及,西方主流演出市场已经高度垄断、细分,刚刚起步的国内演出产业,与之差距极大。他呼吁,政府应考虑为中国演艺建立“投资基金”,借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的成功先例。他还表示,文化部应考虑建立起知识产权的评估中心,重点扶持与奖励业界优秀的企业。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也呼吁从政策上保障企业赞助行为。

  随后发言的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的朱涛回应,本周五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将与经济部门沟通,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奖励优秀文化企业。此外还将向经济部门提出银行贷款、出口信用担保的要求,“希望得到支持,落实政策”。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王家新则表示,财政部门将建立文化产业的融资体系,引导社会各方的投入。

  学者支招国内外“交换市场”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中国演出的出口具有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战略地位。目前演艺产品出口众多,但品牌方面相对薄弱。他认为,在演艺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应同时打造吸引国外观众入境消费的“境内出口”演出。他还倡议国内外通过交换节目,来交换市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女子十二乐坊”、杂技的成功出口都经过了“现代化的改造”,业界需要转变观念,让对方观众的审美逐渐过渡,再呈现“正宗”民族性的产品。

  据悉,中国演出“走出去”的高峰论坛此后将每年举办一届。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