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刘心武:心财至贵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11 09:13:29

  整理旧照片,其中一部分是1987年第一次访美时拍摄的,那时候刚拥有“傻瓜机”,又置身在感觉无比新奇的“西洋景”里,所以拍得特别多,几年前也曾挑出一部分进行扫描,存放到了电脑里,不过挑出的几乎全是“外景”,意在通过典型的美国风光增强那次访问的异国记忆,室内与别人的合影少部分插在了相册里,多数放在一个牛皮纸口袋里。这次着重整理的,就是牛皮纸口袋里的那些,其中一张原本没怎么特别留意的,这回忽然让我眼热,凝视良久。

  那张室内照,我居中间,两边各一位先生。人像颇大,显露出的背景不多,但我还是很容易回忆起来,那是在当时《华侨日报》总编辑谭先生家中。当时他家位于百老汇街南段的一座高楼里,他在家里为我到访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派对”。那种格局的公寓,我那时候才第一次见识,它一端是敞开式厨房,然后是开放式餐厅,再往下是用沙发围成的第一会客区,然后是敞开式书房及第二会客区,最后是一架三角钢琴占据的演奏区,这些连起来大约有300平方米空间的各活动区域之间,绝无墙壁隔断,两面都是高大的落地玻璃窗,将那曼哈顿的万丈红尘展露无余。后来他请我到他家小住数日,才发现书房一侧有个通道,穿过去,才是他们的卧室、儿童间和客房。

  那天我是主客,参加“派对”的洋人不多,满眼同胞,当然,有的已经加入美国籍,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其中大部分是文化人。1987年初,我惹了事,王蒙在他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里有所叙述,可参看,这里不多说。我惹的事我承担,这本来是个局部的问题,没想到一时搞得很大,以至海外反应强烈,甚至对中国究竟还能不能坚持改革、开放有所担心。在美同胞自然也都关切。到了下半年,形势明朗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并无改变,《华侨日报》向我发出邀请,有关部门批准成行。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第一场演讲,我的题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以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始,个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过程里的体会,现身说法,告诉大家,无论如何,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那天的“派对”,就在哥大演讲的当晚举办。气氛很热烈。许多来宾约我合影,我把“傻瓜机”交给谭总编,他拍了许多。

  如今我凝视的那张照片,左边那位,分明是音乐家谭盾,右边那位,无疑是画家陈逸飞。谭盾那时候正在纽约攻音乐博士学位,他的一些刻意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融入西方曲式的创新之作已经问世,并且已经获得了国际奖项。陈逸飞那时已经开始以中西合璧的画风在美国获得非同一般的知音。但是,我要承认,当时我对他们知之甚少,虽然后来他们名气越来越大,我也记得他们曾参加过那次“派对”,但我对是否与他们合过影,始终不曾有深刻印象。恰巧这回整理旧照片前,电视台刚播出一台有谭盾参加的节目,因此翻看到那张旧照片,就觉得怎么如此眼熟啊?帮我一起整理的年轻朋友说:“呀!双名人啊!”他指出那边一位是陈逸飞,陈逸飞前岁英年早逝,对他的报道尤多,他的相貌我已熟悉,对照二十年前合拍的照片,就是此人!望着照片,我感慨万端。

  谭盾在电视节目里回答主持人“你最珍视的财产是什么”的提问,回答说:“想像力。”二十年过去,谭盾脱去青涩,精壮成熟。想像力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财啊!陈逸飞的想像力不仅体现在静止的油画,还体现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可惜他未拍完《理发师》就仙去。人最宝贵的财产确实是心财。当年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家挨过来与我合影,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翻阅着那天所有的合影,觉得人虽各异,情却相通,就是他们都愿意以一种言语以外的善意,来支持一个定居北京的、参与改革开放进程的写作者和文学编辑,通过祝福我来祝福亲爱的祖国,再不要折腾来折腾去,把强国的步子迈得更坚决更稳妥。摩挲着旧照片,一股热流贯通全身:善意,革新,坚持,这是我们共同的心财啊!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