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面对矿难,公众麻木了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10 10:30:35

  12月6日零时左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一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据了解,截至6日20时,在事故中遇难的矿工已增至70人。

  面对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矿难,以及不断挑战公众的想象力的伤亡人数,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公众已形成了对于矿难的麻木和冷漠,有人称之为“审丑疲劳”。然而,此次洪洞县矿难却表明,这种观点也许有些悲观。

  应该说,洪洞矿难见诸公众的新闻,是一个既没有感人故事,也没有震撼人心图片,充满了格式化公文的简短消息,然而,它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一新闻网站上,该新闻下的网友评论有2000多条,此外,有近30000人在网上向遇难矿工献花悼念。

  感谢互联网,它使得在灾难面前,无数天各一方、互不相识的人可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关注,共同祈祷,共同追问。它更让我们欣慰地看到,蕴藏于民间的良知、同情、反省、悲悯,并没有因为矿难的司空见惯,而衰竭消失,公众对于矿难的感知与警惕之心并没有陷于迟钝麻木。

  公众对于矿难的“敏感”,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敏感”,对人的价值的坚守,这说明,即使一个卑微的,终日在黑暗无边的矿井下工作的矿工,他也是不可被忽视的,他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穷人的都与我们有关。

  我们必须保持着对矿难的“敏感”,无良的矿主、失职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舆论的“敏感”,倘若公众对矿难是见怪不怪的疏离,或因无力改变,而故意视而不见,这估计是他们最乐见的。那些地处偏远,身份卑微,整日为温饱而劳苦的矿工及其家属,他们沉默地活着、沉默地死去,沉默地流泪,根本无力向外界发出声音。我们是他们的代言人,是他们的依靠,我们一旦习惯悲剧、漠视苦难,那么这是对他们的抛弃,造成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松动、瓦解。

  公众对于矿难固然保持着“敏感”,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这种“敏感”的标尺正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这次,若不是40人遇难的巨大伤亡,估计也很难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此前,许多零星小规模的,死亡人数以个位计的矿难,基本上都一个个被忽略了。也就是说,矿难未能严重到一定程度,那公众几乎麻木得没有多少情绪和反应,这无疑值得警惕。如何打破这种“同情心疲劳”?这无疑需要政府在矿难信息公开,善后处置上有更开明的举措,更人性化的安排,如此方能在公众心中,树立起每一个生命都珍贵、无上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遏制矿难高发的社会舆论氛围。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