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批评”
《大将军寇流兰》以其精准而深刻的解读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跨时代精神价值的莎翁作品,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在日渐浮躁的中国戏剧界,仍然有孤独的英雄愿意思考和前行,对抗此起彼伏的庸俗大潮。
剧目:《大将军寇流兰》
时间:2007年11月27日-12月16日
地点:首都剧场
当超男超女们正忙着把《仲夏夜之梦》变成“仲夏夜之恶梦”时,林兆华却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完全不一样的莎士比亚作品《大将军寇流兰》(Coriolanus),这是北京人艺历史上第一次排演莎士比亚的作品,却出人意料的大胆与成功。而且在林兆华近三年的戏剧作品中,《大将军寇流兰》可算是其最成熟的作品,我甚至觉得《赵氏孤儿》、《白鹿原》中的大场面,《建筑大师》、《刺客》、《活着还是死去》中的表演风格,《娜拉和她的儿女们》中的现场乐队,都是林兆华的练习过程,直到《大将军寇流兰》,这些元素才完美地被血肉交织在了一起。
任何戏剧的成功,首先是剧本的成功。莎士比亚这部晚期作品几乎快要被世人给遗忘了,而该剧在哲学和世俗层面的精神力量与讽喻终究在舞台上大放光芒。罗马贵族马修斯因为在寇流兰城战役中立下军功而获得“寇流兰大将军”的封号,成为执政官候选人。但他的傲慢和不屑于向民众展示他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痕却导致平民不支持他,两个护民官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利用了马修斯易怒的情绪和民众的从众心理,制造矛盾并宣称马修斯为罗马的“叛徒”,被放逐的马修斯一怒之下投奔了自己曾经的敌人奥菲狄乌斯并与其合攻罗马。在罗马即将被攻陷之际,马修斯的母亲与妻子来说服他,马修斯放弃了攻城,却最终倒在奥菲狄乌斯的剑下。
剧中,马修斯的骁勇善战和他的易怒与傲慢成为自己的致命伤,战功显赫却不愿意被人提及,可谓谦虚;必须向民众展示领导资质和证据时却又毫无耐心和诚意,是谓不够平易;当受人指责时立刻发怒、被人诬陷时无法冷静处理,这是缺乏修为。上帝在赋予他英雄能量的同时也搭配了许多缺点,而这位性格中充满缺点的英雄最终迎来了自已的死亡之命运。性格决定命运,是莎剧也是任何时代戏剧作品中的主线,这种主线可以唤起观众的同情,却不足以给人震撼。
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剧中那100多位群众演员,他们所扮演的罗马民众和伏尔斯民众,才是莎士比亚在剧中要刻意描写的主角。为了蝇头小利和一时的口舌之快,他们可以在前一分钟表达对英雄的敬意,也可以在后一分钟挥舞着手臂以愤怒驱赶曾保护他们的战神。在危险来临时,他们仓皇无措,后悔与互相埋怨,却忘了自己曾经那样不负责任地在人群中振臂高呼、投下肮脏的一票。
时隔千年,历史却惊人的相似,在网络暴民充斥论坛的时代,那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的声音可以毫不负责任和不受惩罚地谩骂与攻击任何人;各为其主的粉丝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偶像抄袭、打人甚至杀人和做任何事情,同时又将其他人的偶像和非我族类视为仇敌;有人轻易地宣布他人为“汉奸”并大肆攻击,也有人善于利用所谓“群众”的力量谋取利益。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像“大将军寇流兰”一样的悲剧在悄悄地发生而为人所漠视呢?
《大将军寇流兰》以其精准而深刻的解读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跨时代精神价值的莎翁作品,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在日渐浮躁的中国戏剧界,仍然有孤独的英雄愿意思考和前行,对抗此起彼伏的庸俗大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