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几家报网媒体联合推出的“网友票选五年流行语”活动结束。据报道,本次票选活动一共有近20万网友参与。网友票选出来的10大流行语分别是:廉租住房制度、和谐社会、物权法、房价、政府信息公开、铁路提速、神舟六号、八荣八耻、反渎职侵权和非典。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在新世纪初,《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报告指出,9·11、本·拉登、申奥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出线、QQ、反恐、flash是当时最流行的词语。可是,如果时间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最流行的词汇则是:下岗、抗洪、再就业、泰坦尼克、哇噻、帅呆了、美女作家、黑哨、知识经济、打假等。在90年代初,则又完全是另外一个“语境”,1993年,《大学生》评选出来的“十大流行语是”:下海、申办奥运、发、大哥大、第二职业、电脑、没商量、说法、发烧友、学雷锋。
如果再对照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倒爷”、“万元户”、“迪斯科”、“平反”、“顶职”、“一号文件”等,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社会和心理变化。词语作为一种符号,是客观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反映,社会及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促成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词汇对社会发展的依附性和共变性告诉我们,无论历史上的哪一个社会阶段,都会产生反映该社会特点和文化状态、打上鲜明时代烙印的流行语。这些词汇,就像一颗颗遗失的琥珀,一块块鲜活的化石,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就拿这个据称由20万网友票选出来的“五年流行语”来说吧,如果说“廉租住房制度”和“房价”反映的是“住”的问题,那么,“铁路提速”则是一个“行”的问题,如果说“和谐社会”和“政府信息公开”、“反渎职侵权”是民众的一种政治诉求,那么,“物权法”和“非典”的背后,则表达了民众对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关注。这一个个已经过时或正在流行的“流行语”背后,是时代变迁的脚步,是社会的深刻嬗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生活节奏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相比过去,流行语的流行周期正在缩短,语言词汇和社会结构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不断被打破,现在的流行语,总是匆匆来又匆匆去,但不管怎么样,流行语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值得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