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我国流行音乐圈里,包装、炒作、演出、选秀,各种商业机制异常活跃。舞台上好似‘星星满天’,而创作上却‘颗粒无收’。”在11月24日至30日于浙江宁波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上,谈及流行音乐界现状,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有此感慨。
与中央电视台举办多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多个地方电视台举办的各类歌手选秀类比赛不同,本次大赛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台参与。“这是一次不含娱乐成分、纯粹的音乐比赛。这次大赛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历经20年风雨终于登堂入室,首次纳入了政府奖系列。这体现了政府推动流行音乐发展的决心。”大赛秘书长、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金兆钧说。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巨大成功,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但在随后20年里,除去1986年央视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设置“通俗唱法组”外,更多时候,流行音乐总是被挡在各类大小主流音乐比赛的大门外。
近年,随着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等选秀类节目的层出不穷,内地流行乐坛涌现出一大批从“走红速成班”里毕业的“选秀歌手”。这些初出茅庐的“小星星”凭借比赛期间一路积累的超高人气,便轻松成为唱片销售市场的大户。整个流行乐坛,充斥着商业、速成、一夜成名的躁动气息。
“举办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就是要给像‘超女’之类的‘歌手选秀热’降降温!”作曲家付林说,流行音乐歌手不能只靠包装、炒作。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学生,不认真练习基本功、学习专业知识,全跑去参加各种容易一夜成名的比赛,这对流行音乐的整体健康发展很不利。
本次大赛总监审谷建芬更是冀望这次大赛“出作品出人才”。“流行音乐是艺术、是科学,不是一夜成名,不是商机发财,一切违背艺术规律的做法终究不能长久。”
本次大赛情况如何?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李海鹰认为,本次大赛选手的表现水准代表了当今流行音乐歌手的现状。他们大多来自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和唱片公司,很多歌手还参加过几届央视青歌赛,气息和唱功都不错,综合表演水平一直在提高。
不过,评委成方圆也有不同看法,“很多选手有一副好嗓子,但是他们没有个性、没有特点,在比赛时,一味炫耀歌唱技法,却给评委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印象。”“无论今后参加什么比赛,都不要揣测评委的爱好和评审心理,选手只要用心把歌唱好就行了。”成方圆说。
尽管选手们的表现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但纵观本次比赛,有一个现象不可忽视:为数不少的选手喜欢选择国外音乐剧片段、欧美爵士风格音乐、经典歌曲重新翻唱等来展现自身实力,而内地原创音乐新作品,几乎没有留下一段能够让人记住的旋律。
作曲家苏越对本次大赛原创音乐新作品,有这样的尖锐之词:“我们不能怪选手选择国外的曲目参赛,因为即使他们唱着国内知名作者写的作品,也让人感觉歌曲‘疙里疙瘩’,‘惨不忍听’。就算唱功再好,也会降低演唱水准。”
有人说,内地流行音乐人在经历了1986~1996年十年的井喷式创作高峰后,自1998年春节晚会的《相约九八》之后,创作上就没有什么大作为。
为何如今的流行音乐难流行?金兆钧认为,其深远背景是“近些年社会上鲜有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词曲作者很难碰对大众共同需要的那根弦”。
金兆钧说,2000年前后,在网络上听音乐还是个新鲜事物,谁会料到没过多久网络就成了歌手发布歌曲的平台?谁能想到手机彩铃可以成为独立产业?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做成网络FLASH,火遍大江南北;《两只蝴蝶》做成手机彩铃,就赚个盆满钵溢;任何音乐活动都赶不上“超女”火爆……种种情况下,大众的欣赏口味很难把握,词曲作家感到无所适从,也就不足为怪。
“也许在未来几年,当老百姓集体呼吁某种精神价值的时候,就会迎来流行歌曲创作的繁荣。”金兆钧说。
李海鹰的看法与金兆钧的相似,“现在流行乐坛没有好作品,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李海鹰认为,首先,流行音乐创作的入门门槛很低,很多没有扎实音乐创作素养的人都想来尝试一把,然而,这样的作者能否持久地呆在流行音乐圈,却是个问题。
其次,数字化音乐是现在和未来的主要趋势,如果仍然没有全面监管,创作市场肯定完蛋。“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音乐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音乐创作和传播趋势。现在从网络上传一首原创歌曲如此容易,如果没有监管,创作人员必然没有创作激情。”
就此,谷建芬语重心长:“流行音乐人要潜心研究作品创作,只有写出朗朗上口的好歌曲,才能推出真正的好歌手。”
据金兆钧透露,明年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将牵头组织开展“流行音乐创作大赛”,以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