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如果要评华语电影最佳新人奖的话,我建议颁发给好多片子的片名中那一坨黑乎乎的间隔符。《夜·明》、《夜。上海》、《女人·本色》、《不能说的·秘密》、《色,戒》……加上这部《战·鼓》,无形中造就了一股强劲的“间隔符势力”乃至“间隔符强迫症”,搞得我看其他没有间隔符的片名的时候,总会产生是不是漏印了一个间隔符的错觉,譬如,《集结号》是不是《集结·号》的错版?
这个从上世纪90年代的文论标题流窜到2000年以来的时尚大片和楼书再钻进这两年电影片名的间隔符,作为一个还未放映就已登场的“演员”,夹在片名中奋力地表演着复杂的符号功能,时而制造语感的参差与突兀,时而展现与时俱进的很装的感觉,时而体现出停顿中的默想之辩,当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充分挑拨起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张力,让片名本身展现出影片所包含的意义对峙与消融。就这最后一点而言,在今年出现的“间隔符势力”里,我认为最能体现间隔符在语义间离方面小把戏的,还是《战·鼓》。
这个片名一眼看上去,就会让人产生两种向度的意义联想:一是未遭间隔符“间离”的“战鼓”一词,和黑帮片具有高度的语义毗连性,自然而然地会让人想起砍砍杀杀、恩仇循环的影像黑社会基本属性,而在片中,这种向度的联想会模模糊糊地被关爷与老马、阿照与关爷之间的冲突所印证;第二种向度的联想会迅速地涂抹、矫正第一种向度的联想———被间隔符解构成“战”和“鼓”两个词素之后,能够让人想到的,将会是一种“反战鼓”或者“非战鼓”的氛围,作为一部黑帮片的片名,“战·鼓”这个片名会不会颠覆原有的影像黑社会基本属性?
果不其然,看完全片,就会发现,这“战”远不止是两个黑帮之间因为一起绿帽事件引发的恩仇之战或者一个黑帮内部的权力交替之战,它更多地指向主人公Sid的自我在内心深处与童年阴影、与二到极点的黑帮二世祖生涯、与强悍的父权/父爱所发生的纠葛。而这个“鼓”也远非Sid玩的架子鼓和他在后嬉皮修行时代所宗的、集各种神秘组织的心灵学象征物为一体的禅鼓,从某种意义上,它更意味着一个失足青年在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幻最终趋于想象中的平静的一种心智和情感节奏。正是这样导致该片突破了既有的黑帮影片叙事和表意框架,成为了一部集黑帮片的类型元素与反黑帮片的文艺元素为一体的混成性影片。不过,在Sid和诡异修行团体巡回演出的艺术化舞台影像与阿照的内鬼真像之间所启用的平行剪辑,使得颠覆作用削弱了许多。
毕国智的《海南鸡饭》非常之难看,但当他把鸡饭里剩下的心灵鸡汤浇在《战·鼓》里面的时候,耐看的成分还是多了很多。这倒不是因为“禅”啊“修行”啊之类的后嬉皮鸡汤,而是因为叙事的结实和时不时冒出来的意外。但是,虽然有这些可圈可点之处,我还是想杀了这部影片的编剧。为什么?神啊,那些内心独白,那些大段大段的赤裸裸地贩卖初级修行感悟的蹩脚内心独白,实在是太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