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党中央、中央军委关心国防大学建设和发展纪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04 09:15:32
 

    200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国防大学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最高军事学府——党中央、中央军委关心国防大学建设和发展纪实

         东北网双鸭山12月4日电 

    80年前的南国深秋时节,国防大学前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在赣南红土地上诞生。

    80年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下,当年的军官教导队与人民军队一起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

    (一)

    治军必先治校。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一个月后,毛泽东在宁冈龙江书院创办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

    为培养适应军事斗争需要的指挥人才,在简陋的教室里,毛泽东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工农革命军军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作战要诀……

    此后,各路红军相继办起随营学校,“随校之花遍苏区”。在各路随营学校的基础上,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应运而生,刚刚诞生的人民军队开始了最早的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为承担抗日战争的新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1936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延长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决定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19日,成立刚刚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70年前,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所“窑洞大学”。

    毛泽东兼任这所“窑洞大学”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为学员们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哲学和军事课程。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抗战8年,毛泽东定下的这“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深深地融入到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实践中。从“窑洞大学”走出来的10余万名学员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推翻三座大山的中流砥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栋梁之才。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抗大总校和各分校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相继改建为各战略区军政大学,续写着“窑洞大学”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为建设强大的国防而奋斗。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加速正规军队院校建设,以原各战略区院校为基础改建新建军事院校。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成立;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成立……

    “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毛泽东为军事学院亲笔题词。他还多次亲临三大学院,会见学员和教研干部,勉励大家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心下,历经风雨的三大学院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建设强大巩固的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文化大革命”中,军事教育受到严重干扰,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被撤销,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军队院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1977年8月,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担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邓小平郑重提议,恢复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这一年的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军政大学,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恢复重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

    高度重视军队院校的正规教育,是邓小平一贯的治军思想。早在红军时期,战斗在中央苏区的他就为红军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在战斗间隙多次会见到前线学习和代职的抗大教员干部。1974年,第二次复出不久的他还亲自参加了军政大学学员毕业典礼……

    拨乱反正,新成立的三大学院努力恢复着过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秩序,为新时期军队建设培养、选拔、推荐了大批优秀中高级干部。

    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了战略性转变。

    1985年3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人民解放军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1985年12月,邓小平签署《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命令。

    邓小平先后为国防大学和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题写了校名、院名。作为一位放眼世界的战略家,邓小平深知,未来战场上的较量,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在各种重要会议上,他反复强调——

    军队院校要“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

    “各级学校的本身要起到集体政治部的作用,或者说起到集体干部部的作用。”

    东风洒雨露,汇入天地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心下,人民解放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要求,国防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成为军委总部谋划指导军队建设的一个“智囊团”。今天,全军作战部队的军以上干部绝大多数经过国防大学培训;一大批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这里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1989年1月,中国共产党国防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就在这次会议上,国防大学党委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把国防大学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高级指挥院校”的奋斗目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人才航母,迎着世界新军事发展的大潮破浪前行。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