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0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包括胡锦涛在内的中国高层领导人纷纷前往相关艾滋病防治医疗机构,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慰问病人以及奋战在第一线的义务工作者。与此同时,全社会范围内关怀艾滋病人、预防艾滋病的活动也盛大展开。
虽然已经很多次听闻此类的消息,但与往常一样,笔者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悄悄地,一股暖流在我的心田流动,它使我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放下手头工作而去用键盘纪录下这感动的冲动,思绪随之沉重。
毋庸讳言,我们曾经严重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即“病”与“病人”。将其混淆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常常把受“病”折磨的人视为了“病”本身,并把对“病”的憎恨转化为对患病者的仇视,乃至是仇杀。比如视麻风病人为“魔鬼、恶灵”,将其逐出族群、弃于荒野或者焚烧致死,是人类史上共同的现象,各国均不乏长篇累牍的资料记载。
到了艾滋病的出现更是如此,虽然业已处于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我们自然很少沿用野蛮的仇杀手段,但歧视却曾是无以复加的,按察相关记载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很多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并非艾滋病发,而是种种社会歧视、冷视、漠视重压之下的消极自杀,即使科学研究早已表明,艾滋病的传播渠道是极其狭窄的,日常的交往断然不会感染,可长期以来视艾滋病人如“魔鬼”者依然比比皆是。把“病人”视作“病”是人类最可耻的愚蠢行为之一,它不仅触及到了人类智慧的底线,也触及到了人类良心的底线。
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并不代表可以消灭艾滋病,恰恰相反,在那盲目而近乎残忍的歧视中包含着深深的危机,因为摒弃科学态度的人类不会有任何前途,它致使的只是包括艾滋病在内的许多病魔更加事务忌惮地蔓延。与此同时,我们视“病”如虎,视病人为“魔”,却不明白即使是“世界第一绝症”的艾滋病,它所掠去的人类生命,仅与两次人类亲手制造的“世界大战”相比,可算微乎其微,与贯穿人类发展史的战争灾难相比,更是九牛一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失去了理性与爱的人比艾滋病更可怕,而真正能导致人类灭亡的唯有人类自己。把“病人”当作“病”的替罪羊,见“病”而不见“人”,残杀之、歧视之,使得我们一切关于人道主义的学说变得苍白、凝重、虚伪而可笑,不值一文。
遥想茹毛饮血的先民时代,人类少之又少,寿命短之又段,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文明开化,“人生七十古来稀”依然是鲜明的写照。为什么人类能够日渐走向康乐之途,成就今天的繁荣呢?科学的发展自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然而,在笔者看来,还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点是人类不仅改造自然以谋求生存,为自然立法,同时也依据理性为自身立法,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内涵的道德人,团结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第二点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这“灵长”不外乎是心存“爱”字,族群之爱,生命之爱,爱己而爱人,是为人道。它与冷血利己的兽道不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这人道的爱归根结底是对一切生命毫无例外地尊重与维护。如此,我们又怎可把艾滋病人视作“异类”,施以百般歧视而非爱呢?
别把艾滋病人当成艾滋病,他们不是邪恶的病魔,而是已被病魔剥夺了太多权利与幸福的人——你的同类!请收回你歧视的目光,给予他们以爱与希望,也给人类以光明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