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我们的曲艺怎么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2-03 08:51:45

  春节脚步渐近。每年的春节晚会,曲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盘好菜。的确,作为我国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曲艺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综合性传统表演艺术。

  但是从当前整个曲艺的生态来说,并不乐观。相声不可乐了;评书评话广播电台天天都有播出,但引人入胜的少了;弹词鼓书笔走偏锋,难见长篇精品;广东的粤曲和东北的二人转虽然红火,但高水平的节目不多;地方的曲艺表演艺术团体因为生存困难纷纷合并或被解散……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固然与一些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不够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随着商业社会的形成与电视媒体的崛起,艺术创演的“快餐化”与“消费化”趋势日益加重,宣示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弘扬伟大精神、展示美好心灵的审美创造,日益被娱乐时尚的追逐和声光感官的刺激所替代。

  面对这样的情势,曲艺界一些人情愿随波逐流,放弃责任和担当,以纯粹“娱乐”的心理与姿态从事创演;不关心现实,不追求崇高,不宣示理想,惟市场和媒体马首是瞻,通过迎合市场的“商业运作”和屈从媒体的“命题作业”追名逐利、维持生存。“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说书单纯讲故事,唱曲非要加伴舞,韵诵只把技巧弄”,谐谑嬉闹卖粗现象屡见不鲜。

  殊不知,艺术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载体。离开对有益思想的传达,离开了打动人心的内容,再怎样的技巧娴熟和红火热闹,也是没有价值与意义的,充其量是一种即时的娱乐和消费,缺乏审美的价值与力量。而且,一些小品化、歌舞化和动作化的“革新”,只能是使曲艺表演逐步趋向戏剧和歌舞,从而丧失自己的本质与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曲艺和杂技等艺术门类,被遗憾地隔离在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专业目录之外。在以学历和文凭为衡量人才基本条件的当今社会,这一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曲艺人才的孵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维护包括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曲艺以“说唱”的特质,以及其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从文化生态和谐的高度,健全和改善曲艺的整体生态环境,实现曲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