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20年,当代艺术距离原点有多远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11-29 08:39:35

  现在人们对“好艺术”的判断标准更多元,很难有共识,再者,也许是人们都已不太相信“理想”和“精神”这类说法,更多人都盯着拍卖场上的叫价牌而不是无法触摸的信仰。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趣味也都改变了。艺术家无疑是幸运的,二十年后有了艺术市场这个无比实惠的新支撑。

  最近北京接连举行的“八五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星星画会回顾展”等几个展览把最近两年艺术界的八十年代回顾热推向了一个高潮,报刊之上和饭局之下到处都有口水的痕迹。把这股回顾热里的人与事本身“回顾”一下,可以看到20年前的“小青年”现在已经成名,都是“著名”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美术馆长,五六十岁开始回忆也该是时候了,再加上这几年艺术市场上成名艺术家那些上百万、上千万的拍卖记录,也足够吸引资本的兴趣和大众的谈兴。

  再叙前话,也可以说是“树立经典”的必然,只是,那些事过去的时间不长,和现在还纠葛在一起,所以往往说不清、理还乱。就说争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原点吧,“无名”、“星星”、“85新潮”等等,各有各的理由。又比如,“当代艺术”虽然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界由美协、学院主导的“主流体制”之外的边缘,但在当代艺术界内部,又有主流和边缘、地域乃至类似帮派的划分,比如,相对来说北京有文化、传媒中心之利,艺术家成名的渠道也比外地艺术家多。而就不同代际来分,黄锐、艾未未等星星画会的成员其实多是“文革”中可以接触到内部书籍和海外资讯的北京高干子弟或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也最先冒出头,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刚开放后就有机会出国,而在1985年前后最活跃的则是各地刚毕业的美术学院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气质不同。

  就今天那些回顾性的展览来说,任何展览都无法描述或者说全面定义过去时代的活动,也就是说,任何展览都是从一个有限的角度去回顾、去选择艺术家。因此费大为策划的“八五新潮”只是进行了自己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论述而已。而其他的批评者、策展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论述、策展,种种补充的、不同的视角恰好是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更为复杂的今天的必要。

  常常听人说八十年代人有理想主义精神,比如艺术家顾德新那时就说“我认为中国艺术家除了没有钱,没有大工作室,什么都有,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其实,到底艺术上是不是最好并不重要,关键是这句话透着的那股劲,提气,而且首先自己相信。二十年后再读这话却有了反讽的色彩:如今中国的成名艺术家已经有了钱,有了大工作室,但是大家好像都不太相信他们还能做好艺术了。究其原因,一是现在人们对“好艺术”的判断标准更多元,很难有共识,再者,也许是人们都已不太相信“理想”和“精神”这类说法,不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更多人都盯着拍卖场上的叫价牌而不是无法触摸的信仰。

  并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趣味也都改变了。艺术家无疑是幸运的,二十年后有了艺术市场这个无比实惠的新支撑,相比之下,当年活跃的诗人圈、批评家圈中人今昔对比恐怕别有一番感受吧。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