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正值2008届毕业生为毕业去向而忙碌的时刻。继续深造,或是就业,都让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而从吉林、四川等地传来的消息表明,在有些地方,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即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学生、研究生找工作不容易,往往是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竞争一个职位,一些大学生、研究生被一些招聘单位拒之于门外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就业率“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几乎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竞争机制的加大,作为招聘单位招职用人,讲求的是实际,他们都是按自身的需求,量体裁衣,要招配角,决不会花高价去招主角,要一般人员,决不会去招高级人员。所以学历高低对他们而言只能是起参考的作用。
现在的部门越来越重视忠诚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单位当作家,处处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就是能沉得下来,稳得住心,有与用人单位共患难的思想,文凭档次低,心志不是太高的大学生,或者说没多少文凭的人员,更能同单位抱成一团。而高学历的大学生、研究生,有些总脱不了“金招牌”的影子,这山望到那山高。总觉得自己低就,觉得“委屈”,时常出现跳糟的现象,这对单位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损失。
高学历的本科生、研究生档次毕竟不同,很多高学历者的实践成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高学历者那种傲气不容易脱去,他们走向了工作岗位,看不起周围的人,张口出口总是我是什么什么学历,有的指手划脚,充当起老大。其次有些本科生、研究生也只是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同样的培训,同样的实践,接受能力还不如大专生甚至高中毕业生。这些骄气和书生气都带来不少的高学历负面效应。
高学历的本科生、研究生遭拒不奇怪,奇怪的是在当今高历已经同普通者没有多大区别的社会中,还不能低下高傲的头,不能端正自己的位置,这可能同他们的成长过程有关,以往一些高校倡导的是“精英教育、高端就业”,与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不相适应。高学历者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极高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天之骄子”的地位更使他们心高气傲。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影响,使一些用人单位更青睐于低学历者。
“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折射出高学历者必须有新的就业理念。作为学校要了解就业市场,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准确定位,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作为社会应该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壁垒,实现零障碍就业。作为个人应摒弃那种好高骛远,从做小学生开始,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升华,用行动说明高学历者就是不一样,那才是最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