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2年历史的北大“十佳教师”评选日前开始,各院系也首次被集中在一起为候选人拉票呐喊。21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前,十几名学生手举“苏”字黄旗齐呼:“欢迎支持苏彦捷老师……”一时间,各家吹拉弹唱,“有一种‘快男超女’现场拉票时的感觉。”(11月22日《北京晨报》)
教师“佳”不“佳” ?评判标准无非就是学术与人品。
梁漱溟先生在回忆文章《我到北大任教》中曾说,当年“哲学系在当时始终为最重要的一个学系,估量比其他任何学系的学生都多。特别是自由听讲的人极多,除了照章注册选修这一哲学课程者外,其他科系的学生,其他学校的学生,乃至有些并非在校学生,而是壮年中年的社会好学人士,亦来入座听讲。往往注册部给安排的教室,临时不合用。按照注册人数,这间教室座位可以容得下,而实则听讲的人竟然多出一倍。我自己的经验,当一九二三年前后,我讲儒家思想一课,来听讲的通常总在二百人左右。初排定在红楼第一院某教室,却必改在第二院大讲堂才行。……大约胡适之讲课,其听讲的人可能比这还要多。”而胡适先生的课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连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高足,有“黄门侍郎”之称的傅斯年及顾颉刚等,都转投其门下。课堂足以说明一切。也正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了!
而今呢,则是“十佳教师”评选,竟也出现如“快男超女”般组“粉丝团”现场拉票的场面。只是,一名教师的学术水平究竟如何,经了一时“吹拉弹唱”的宣传,就能让“陌生人”谙知个中三昧的吗?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究竟如何,经了半会“摇旗呐喊”的造势,就能为并未身临其境的课堂“局外人”所能体察的吗?“民主”看似“民主”,也未免太不“科学”了吧?“热闹”固然“热闹”,只是正所谓“外行看热闹”,而要是“内行”、“局中人”,却也只重造“热闹”,而非讲“门道”,却也不免失诸可笑、太不着调了吧?!
|